鉅大LARGE | 點擊量:971次 | 2018年09月14日
國內新能源汽車制造業應未雨綢繆
在新能源汽車業已進入市場化、普及化的時候,汽車企業對新能源汽車的重視也在不斷地得到提升。
對新能源汽車制造與發展而言,盡管國際上開發的新技術越來越多,但歸根結底還是需要有真正能夠替代傳統制造的新技術。
業內專家坦言:“如果新技術無法超越現有的傳統制造的話,不僅容易使新技術發展遲緩,被停留在實驗室中,這恐怕才是面對新能源汽車制造最為尷尬的問題。這就需要在發展新技術的同時,更需要汲取傳統制造方面的經驗與教訓,這才是對新能源汽車至關重要的問題。”
技術不成熟發展仍然任重而道遠
2012年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中提出,到2015年,我國的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達到50萬輛,2020年時超過500萬輛。而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銷售新能源汽車12791輛,與50萬輛目標存在巨大差距。
“目前新能源汽車技術還不是很成熟,以電動車為例,一般鋰電池充一次電,只能行駛100多公里,不像加一次油可以行駛400-500公里,不能完全滿足用戶需求。全世界對于新能源汽車技術上都在攻關,我國現在也在努力。”工信部一負責人說。
據了解,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主要以電動汽車為主,電動汽車關鍵技術包括電池、電機和電控3個部分,其中電池是最為核心的部件。遺憾的是,在這些方面中國都處于研發中,還沒有進入產業化階段。目前,中國動力電池的核心部件正極和電池隔膜80%以上都需要進口。
上汽節能汽車技術有限公司動力系統部總監傅振興表示,新能源汽車主要受到電池技術能量密度的約束。從性價比來講,現在的電池技術從它的能量密度及成本來考慮,做一個純電動車只能適合于城市用的小車。
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講,雖然市場的普及尚未真正的形成氣候,但卻在實驗技術層面確實爭先恐后。一下子就冒出N多種替代技術,恐怕就是很好的證明。特別是在現實的制造中,不僅已經有了純電動汽車,也已經有了混合動力汽車,現在更在加緊研發與布局氫能源汽車以及太陽能等更新的替代能源。為此,不要說消費者難以一下子辨別清楚以及認識這些能源孰輕孰重;就連業界的人士也在為此爭執不休,這就更說明新技術的提升空間仍然巨大,新技術的發展仍然任重而道遠。
其實,作為新能源汽車之所以要不斷地推動新的標準,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新能源汽車的不成熟問題。就如同柴油汽車,只有歷經了幾十年的技術轉化,才能夠逐漸取代汽油車的地位一樣。新能源汽車也只有經歷了更多的技術轉變,才能最終能夠確定誰是主導技術的關鍵。
業內專家認為,現在的純電動汽車都被各方所看好,但由于電能源并非是天然能源,盡管汽車消耗本身環保能力十足,但對電能的制造,卻有著前期的污染問題,如果不能將電能的制造本身考慮進去,顯然是對電動車使用能源的不了解。或許,將來哪一天,又冒出一種更新的替代能源,不僅可以快速取代燃油,而且也能夠滿足替代能源的所有要求,這恐怕才是人們最期待的新汽車技術。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制造更應該適時找到適合于自身發展的技術,更應該以創新替代模仿,這就是國內的汽車制造面臨著更難的考驗。
顧慮短期難解吸取教訓為主
但是消費者仍有諸多顧慮。比如電動汽車最尷尬的,莫過于開到半路突然沒電,哪怕身處城市,方圓幾里內可能也難覓充電站。
新能源汽車半途沒電的尷尬似乎并不能在短期內解除,這主要受到國內充換電站的配套設施還不夠完善之限。截至2013年底,全國范圍內總共建成投運充換電站、交流充電樁對于中國和未來汽車的保有量來說還遠遠不夠。
另外,充電所需的時間相對于加油要漫長得多。電池專家建議電動車充電最佳時間是4—5個鐘頭。但萬一忘了充電怎么辦?除了就近找充電站,也可更換電池,不過實際操作起來卻具有相應的難度。即使充換電設施足夠,比起傳統汽車幾分鐘就可加油離開,用幾小時充電或裝卸笨重電池也足以讓人皺眉。
在上海市節能減排中心看來,除了充電的固定車位比較難找,現在電動汽車的使用壽命不長和還未突破的電池技術瓶頸都令他持保留態度。
或許只有優化了充電網絡布局、提高充電和換電池的效率、突破電池的瓶頸技術,才可能讓人心動的同時付諸行動,并讓新能源汽車的車主消除后顧之憂。
就算是中國電動汽車已經處于發展線路明晰、利好政策頻出的時期,新能源汽車仍然處于市場機制和基礎建設不完善的困境。但無論如何,傳統汽油車的電氣化是大勢所趨。
而作為汽車技術層面的轉型,除了已知的技術上變革之外,更重要的還是觀念上的轉變與突破。企業只有很好地在技術與品質上轉型到位,才是對企業發展最為有利的。
新能源汽車國內外發展,是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業內專家坦言:“國內企業更需要有足夠的準備,才能夠進一步在創新方面取得進步。國內企業除了需要以更好的積極性應對技術以外,更重要的還在于,企業需要意識到怎樣不走彎路的問題。也只有這樣,新能源汽車制造對于國內企業,才不至于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至于怎樣更好的打造新能源汽車,顯然技術與品質是擺在企業面前的兩大關鍵要素。而國內汽車制造,在傳統技術方面,就已經落后于國際制造。上述人士指出:“更需要國內的企業清醒地意識到,新技術發展,必須要汲取傳統制造過程中的教訓。如盲目地模仿與依賴問題、重數量而輕品質問題等等,均是需要在新能源制造中該引以為戒的新問題。所以,這就更需要企業從適合于自身的優勢出發并認真研究過去制造中的教訓,才能夠使新能源汽車制造緊跟上世界的潮流。否則,如果僅僅是為了追趕而追趕,自然就難以趕上國際新技術的發展步伐了。”
客觀地講,新能源汽車發展到現階段,已經形成了政府支持、消費者期待以及企業積極參與的態勢,這就為新能源汽車逐步市場化開啟了非常有利的空間。同樣也需要看到,新能源汽車與傳統制造的關系,仍然是基礎上的發展問題。
所以,這就需要企業認識到自身在傳統技術層面的欠缺與不足,只有如此,國內車企對新技術的發展才能夠知己知彼。
而從另一個方面看,發展新能源,絕不僅僅是制造技術問題,而是更需要綜合的尋求發展與變革,這就更需要政府的推動力能夠更加科學合理、消費者的包容心更加寬廣以及企業的著眼點更加長遠,只有這樣,新能源汽車技術實現突破、甚至在制造層面上實現彎道超越。
上一篇:南京電動車行業發展的四大主流方向
下一篇:中國石墨烯產業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