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689次 | 2022年06月15日
鹽湖股份"斷腕求生" 恢復上市前途仍多艱
本報記者李哲北京報道
八月三日,鹽湖股份(000792.SZ)公布通告稱,其將于八月十日恢復上市。由于2017年度和2018年度持續兩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為負值,自2019年四月三十日鹽湖股份被深交所實行退市風險警示。
《我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此前,鹽湖股份之所以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重要是因為其深陷泥潭,之后被當地執行重整。導致鹽湖股份陷入危局的核心正是其鎂鋰鉀產業園計劃。如今,隨著青海鹽湖鎂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鹽湖鎂業")資產置出,在"鎂夢破碎"之后,鹽湖股份提出將以鉀肥為主,拓展以氯化鉀為核心,以電池原料碳酸鋰為補充性業務,并以氫氧化鋰、金屬鋰、硝酸鉀為衍生性業務新布局。
然而,在鉀鹽強勢發展的同時,鹽湖股份同樣面對著新的困難。由于鎂、鋰在鹽湖中以伴生礦形式存在,未來鹽湖股份是否還會重拾鎂產業并將其植入上市公司主體以及如何降低公司的水平?記者就此聯系到鹽湖股份方面,但截至發稿未獲明確回復。
如今,一些下游廠商紛紛在鹽湖區域布局鹽湖提鋰項目。原本坐擁察爾汗鹽湖的鹽湖股份錯失重要發展機遇期后將如何直面競爭對手的挑戰,也將成為擺在鹽湖股份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艱難重整計劃
2019年四月三十日,隨著鹽湖股份2018年財報出爐,當年其凈利潤虧損34.46億元,由于2017年度鹽湖股份凈利潤虧損41.59億元,從而持續兩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為負值,鹽湖股份被深交所實行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調整為"*ST鹽湖"。
2018年財報顯示,鹽湖股份當時總高達562.1億元,率75%。其中,短時間借款達到62.6億元,這也直接導致此后鹽湖股份違約。巨大的包袱讓鹽湖股份在2018年營業收入178億元,且同比新增52.91%的情況下,凈利潤虧損3.5億元。
就在業績持續虧損之時,2019年九月三十日鹽湖股份收到青海省西寧市中級人民(以下簡稱"西寧中院")送達的(2019)青01破申2號《民事裁定書》及(2019)青01破2號《決定書》,裁定受理人格爾木泰山實業有限公司對鹽湖股份的重整申請,并指定鹽湖股份組擔任鹽湖股份管理人。
經營持續虧損,壓力襲身,讓鹽湖提鋰概念股走上了破產重整的道路。
2019年十月十六日,西寧中院裁定受理了鹽湖股份控股子公司鹽湖鎂業破產重整一案。據鹽湖股份披露的重整計劃顯示,截至2019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共有1075家人向管理人申報,申報的金額共計486億元。并于2019年十一月十五日啟動對鹽湖股份處置資產公開程序,標的分為化工分公司(含融資租賃物)、金屬鎂板塊、海納化工板塊三個資產包。
記者了解到,重整的核心是鹽湖股份旗下子公司鹽湖鎂業和青海鹽湖海納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納化工")。
上述兩家公司重整開始后,在西寧中院統計人過程中,截至2020年一月一日下午6時,共有864家人向鹽湖鎂業管理人申報,申報金額約為人民幣470.67億元。共有624家人向海納化工管理人申報,申報金額約為人民幣106.41億元。
然而,在以公開方式進行公開處置過程中,2019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在淘寶網司法網絡平臺上先后進行了5次公開,但因在規定的期間無人參和競拍,前述擬處置資產流拍。
在鹽湖股份資產包歷經5次無人報名參和競拍的情況下,2019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鹽湖股份管理人和青海匯信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匯信資產管理")簽訂了《資產收購框架協議》,雙方約定:如管理人后續繼續采取公開或協議轉讓的方式處置鹽湖股份資產包,且無其他主體愿意以超過人民幣30億元的價格通過參和第六次或者協議受讓方式受讓鹽湖股份資產包的,匯信資產管理將以30億元的價格受讓鹽湖股份資產包,受讓方式包括參和第六次或直接協議受讓前述資產。
重整之后,鹽湖股份總資產由2018年的750億元,下降至2020年的201億元,總則從2018年的562億元,下降至2020年的148億元。鹽湖股份在通告中提到,通過本次破產重整,公司將虧損資產處置剝離,風險基本得到化解,以前年度的巨額折舊及財務費用亦大幅降低,為恢復持續經營能力和增強盈利能力供應了支撐。
鎂鋰"分家"
鹽湖股份方面在通告中表示,公司在破產重整完成后,將集中資源優勢發展核心鉀、鋰產業,進一步在現有鉀、鋰主營業務上加大研發投入,以高端品牌氯化鉀為核心,以優質電池原料碳酸鋰為補充性業務,以氫氧化鋰、金屬鋰、硝酸鉀為衍生性業務,并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和整體盈利能力。
記者注意到,鹽湖股份陷入到重整境地的重要原因便是其寄予厚望的鎂鋰鉀一體化產業園。
察爾汗鹽湖蘊含著豐富的礦產資源,除氯化鉀外,更具備555億噸氯化鈉、40億噸氯化鎂、1204萬噸氯化鋰等核心資源。其中,氯化鎂和氯化鋰分別占全國探明資源儲量的90%和50%。
2008年,鹽湖股份引入了一套年產5萬噸電解鎂生產裝置,在此基礎上,鹽湖股份計劃設計一體化項目,包含10萬噸/年金屬鎂、100萬噸/年甲醇及甲醇MTO制烯烴、50萬噸/年PV(其中乙烯法25萬噸、電石法25萬噸)、240萬噸/年焦炭、40萬噸/年電石、100萬噸/年純堿,及配套熱電聯產和10萬噸氯化鈣無害化處理的金屬鎂一體化項目。
據鹽湖股份年報顯示,2012年金屬鎂一體化項目初步設計完成95%以上;2013年總投資上升至279億元,進入全面開工階段;2014年項目中包含的選煤、焦化、供熱中心等工序進入試車階段;2015年項目除金屬鎂、電石裝置外,其余裝置基本建成。
"由于鎂和鋰往往是伴生形式存在,因此在鹽湖提鋰的過程中,就會副產鎂。察爾汗鹽湖的鎂鋰比相對較高,拓展鎂產業可以相應平衡鹽湖提鋰成本。"相關業內人士說道。
此前,一位接近鹽湖股份的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由于察爾汗鹽湖地區的特殊環境,每年近半年時間不具備施工條件,并且鹽湖的特殊地質條件也為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施工周期也隨之新增。"
事實上,2016年底,鹽湖股份對外宣布金屬鎂一體化項目裝置工藝全線打通,然而在隨后的漫長時間里,產線始終無法實現穩產。
遲遲無法實現穩產的金屬鎂一體化項目讓鹽湖股份倍感壓力,最終讓鹽湖股份陷入到破產重整的尷尬境地。
鹽湖股份則在通告中表示,出于綜合利用鹽湖資源目的,金屬鎂一體化等項目未能按照項目設計規劃達產盈利,反而侵蝕了公司依靠鉀肥、鋰業資源形成的利潤,導致公司陷入困境。
如今,回歸鉀鹽主業后,鹽湖股份作為我國重要的鉀肥生產基地,其氯化鉀年生產量力為500萬噸,占國內總產量六成左右。2020年財報顯示,當年鹽湖股份共生產氯化鉀551.75萬噸。其全年銷售產品644.90萬噸,同比新增42%。而氯化鉀的營收占總營收的比例高達74.29%,毛利率同樣高達55.62%。
2021年以來,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全球農產品價格上漲,推動農藥、化肥等農資產品的需求上升,鉀肥價格因此出現了大漲,已由一月的2000元/噸上漲至近期的3500元/噸。
然而,在鉀鹽強勢發展的同時,鹽湖股份同樣面對著新的困難。由于鎂、鋰在鹽湖中以伴生礦形式存在,未來鹽湖股份是否還會重拾鎂產業并將其植入上市公司主體呢?記者就此聯系到鹽湖股份方面,但截至發稿,并未得到明確回復。
此外,鹽湖股份在通告中提到,鹽湖鎂業、海納化工當前處于特殊時期,無法及時支付此前鹽湖股份新增的對鹽湖鎂業、海納化工的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這無疑將加大這筆資金的壞賬風險。另外,在一定過渡期間內鹽湖股份還將為鹽湖鎂業、海納化工的職工代墊部分工資、社保費用。
值得一提的是,重整之后,鹽湖股份雖然大幅降低了總水平,但其2020年財報中,率仍然維持在73.8%。至于如何降低公司的水平,截至發稿,鹽湖股份方面未向記者作出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