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236次 | 2020年03月20日
寧德時代等大佬搶入局 充電樁行業迎來新爆發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但是充電基礎設施不足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掣肘。近期,國家提出要發力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被納入七大“新基建”板塊,成為國家高度重視的新基建產業。充電樁建設或將迎來新風口。
市場需求缺口巨大
在充電樁被國家納入新基建僅兩天后,國內動力鋰電池龍頭老大寧德時代就風風火火沖入充電樁行業,企圖搶先分享政策紅利。寧德時代與福建百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上海快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經營范圍包括新能源科技、電池科技,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建設運營等。
此外,為積極落實中央政策精神,國內多地政府對充電樁建設與運營的支持也正在加強。日前,廣西發改委印發“廣西能源網基礎設施建設三年大會戰執行方法(2020-2022年)”,列入能源網基礎設施補短板建設三年大會戰項目共44項,總投資4074億元。其中充電設施項目總投資13.94億元,2020—2022年全區14個設區市共新建新能源汽車充電樁20335個、充電插座58100個。此外,湖南發改委也表示將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海南計劃從2020年開始將對全省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分批給予建設運營補貼。
事實上,國家將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納入新型基建中,一方面表明了充電樁將成為下一個布局重點,同時也側面反映了我國新能源充電樁存在巨大缺口。
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公共充電樁保有量僅5.7萬臺;而到了2019年十二月,這一數字已達到121.9萬臺(其中公共充電樁51.6萬臺,私人充電樁70.3萬臺),上升了21倍。在充電樁高速建設的同時,全國車樁比水平也在持續優化,已由2015年的7.8:1提升至2019年十二月的3.4:1;但即便如此仍然遠低于《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中規劃的1:1。
競爭格局未明朗
就行業競爭格局來看,目前國內的充電樁公司還處于多建電樁,占領市場的階段。其中,規模比較大的公司如特來電、國家電網、星星充電等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壟斷局面;不過未來市場格局還未明朗。
截至2019年十一月,充電樁數量超過1萬臺的運營商分別為:特來電14.4萬臺、星星充電11.2萬臺、國家電網8.8萬臺、云快充3.3萬臺、依威能源2.5萬臺、上汽安悅1.8萬臺、我國普天1.4萬臺、深圳車電網1.2萬臺。這8家運營商占總量的90%,其余運營商僅占總量的10%。
實際上,目前國內大多數充電樁公司因為規模偏小盈利困難。由于前期各自為戰的格局,充電樁共享化、通用化的意識淡薄,從而導致運營效率極低。
據了解,目前國內充電樁營運公司通常有三類營運模式:第一種是,充電運營。即公司自建充電樁,建成后運營,收入重要包括電費、服務費,以及樁體廣告費等附加收入。第二種是,共建模式。即充電樁公司與投資方共建,該模式盈利來源相對復雜,首先充電樁公司可以賺取設備銷售的收益;其次可以賺取部分充電服務費;最后在保障投資方收益的情況下,剩余收益部分雙方分成。第三種是,設備銷售。即僅賺取銷售設備的收入,該盈利模式清晰,共建模式涉及到與投資方的約定分成,不同比例下,盈利差異較大。
據天風證券研究報告顯示,運營類充電樁靜態投資回報期平均為5.74-9.57年。大多數公司在等來盈利之前,就要先面對充電樁老化、淘汰等問題。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初國內公共充電基礎設施運營商超過1000多家,但是目前僅剩約100家,只有10%左右的運營商存活下來。
迎來嶄新大發展
正是因為充電樁具有前期投資大,但是收益緩慢的特點,國家出臺政策扶持就顯得十分必要。“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新能源充電樁建設將會迎來加速期。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不斷上升,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也將會直線上升。”特來電董事長于德翔表示,隨著充電樁地位的提升,未來國家和各地方都將會對充電基礎設施給予政策和資本的傾斜,有利于刺激行業加快發展速度。
國家工信部2019年末公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征求意見稿提到,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達到新車銷量的25%,保守預計新能源汽車銷量700萬輛左右。而相關統計顯示,到203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超過6000萬輛。假如按照車樁1:1的建設目標,未來充電樁的建設規模將在6000萬臺以上,這樣就會催生一個萬億級的充電樁基礎設施市場。
“新基建的政策將進一步完善新能源充電樁缺口,新能源充電樁問題的解決將有力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愛馳汽車聯合創始人兼CEO谷峰表示。另外,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未來政策方向有望將新能源車的購置補貼轉為支持充電基礎設施補短板,加速充電樁完善進程。
作者:馬云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