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861次 | 2018年12月08日
三元材料“新勢力”初露鋒芒
動力電池回收企業相繼入局三元正極材料領域,“新玩家”的闖入打破了原來市場的寧靜。
近日,動力電池回收領域兩大領軍企業格林美和邦普循環擬共同合建年產20000噸三元正極材料項目,該項目預計在合營公司成立后12個月內投產。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格林美與邦普循環兩大動力電池回收領先企業的強強聯手,是基于雙方互惠互利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合作。加上邦普循環背后有寧德時代這一動力電池巨頭控股股東的加持,未來材料由回收領域進入動力電池體系的體量讓業內無限想象。
無獨有偶,材料企業與動力電池企業也在加快布局回收領域,打響原材料供應“保衛戰”。如:廈門鎢業將贛州豪鵬納入麾下,國軒高科與蘭州金川成立兩家廢舊電池回收公司等。
在此背景之下,回收企業入局三元正極材料領域存在怎樣的優劣勢,傳統三元材料企業又是如何看待這股新勢力,高工鋰電向邦普循環、贛州豪鵬、當升科技、斯特蘭、天力鋰能等代表性企業高層了解了相關觀點,具體如下:
回收企業入局三元材料優劣勢
據了解,雖然回收企業強勢入局態勢已成為進軍三元材料領域的“樣本”,但是從原料來源、產品品質、市場、成本來看,相比于傳統三元正極材料企業,回收企業存在其不同的優劣勢。
?優勢方面:
1、回收來源的穩定性。業內預測,到2020年動力電池報廢量將超過24.8萬噸,大約是2016年報廢量的20倍。而隨著如此大規模“報廢潮”的來臨,對于回收企業而言,無異于保障了其循環再造來源的穩定性。
據了解,為把握住2020年動力電池報廢的爆發期,包括格林美、邦普循環、贛州豪鵬在內的回收企業都在積極擴產。與此同時,其還積極建立動力電池回收渠道,與車廠、電池廠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2、價格可控。相比于鈷礦資源極度緊缺且依賴進口,導致供需失衡、價格暴漲的局面,回收企業在整個動力電池體系中可以形成產業鏈閉環,未來也可使原材料價格可控。
業內人士預測,在補貼退坡之前,鈷、鎳的價格會持續走高,加上整個全球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對三元的鎳、鈷需求量會越來越大,市場對于原材料價格的可控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3、客戶綁定優勢。一方面,在三元動力電池大幅擴產背景下,來自礦源渠道的原材料價格上漲,鈷、鋰金屬供貨短缺,為確保自身未來發展需求,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及材料企業開始將手伸向回收領域,以求形成穩定供應關系。
?劣勢方面:
1、高端技術壁壘仍待突破。車用動力三元正極材料制備存在較高的技術壁壘,回收企業在高端技術壁壘突破上存在一定難度,目前回收領域循環再造的三元材料還是多用于3C數碼領域或物流車領域。
2、短期內動力電池回收成本尚不具備優勢。與此同時,動力電池回收拆解尚未形成規模化,環保成本、運輸成本和拆解成本是當前回收企業的核心痛點。
3、體量規模太小。目前國內動力電池回收仍處在起步階段,從回收進入動力領域的三元材料的體量仍然太小,在品質控制和品牌優勢上還弱于傳統三元材料企業。當下三元正極材料的主要來源還是礦源。
傳統三元材料企業如何看待
無論是格林美與邦普循環聯手合建三元正極材料項目,還是贛州豪鵬并入廈門鎢業供應鏈,動力電池回收三大領先企業相繼進入三元正極材料領域,這預示著回收企業入局三元材料領域已成定勢。那么,傳統三元材料企業對于這股勢力的進入是如何看待的?
天津斯特蘭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積剛認為,整個常規的三元材料NCM523、NCM111已比較成熟,回收企業經過5、6年的發展,現階段切入進來正是合適時機。加上資本的背后輔助,其切入的速度非常快,對當前同行將造成很大的價格沖擊。
“從長期來看,回收企業進入三元材料領域會給整個產業帶來良性發展。”李積剛表示,短期來看是會分切原有市場的“蛋糕”,但是長遠來看,整個制造成本能夠降到最低,更有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高鎳三元材料已成為動力電池材料未來的發展方向,從材料研究、開發力度以及市場進度上看,在傳統材料企業看來,其更具技術實力與先發優勢。
據調研統計,國內三元材料企業對高鎳材料NCA產品目前處于發展建設時期,除了杉杉能源實現量產以外,小部分企業處于小批量投產或者送樣階段,如:科隆、金和、長遠、廈鎢等,占比20%,產線正在建設中的企業有:當升、天力、巴莫、鋰寶、格林美等,占比25%。其余大部分均在研發階段。
新鄉天力鋰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瑞慶表示,車用動力三元材料尤其是高鎳三元材料還是有較高的技術門檻,需要較高的研發投入,傳統材料企業在技術沉淀、品質檢控以及布局投入上,都領先于回收企業。
而在當升科技高層人士看來,新能源汽車行業前景好,進入者眾多,競爭再所難免。但是,未來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具有強大客戶資源的,并且具備現代化高端產能及嚴格的質量控制能力的正極材料企業才能成為這一行業的引領者。
上一篇:湘潭電化2000萬設材料檢測公司
下一篇:5家動力電池企業深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