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401次 | 2022年11月16日
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翻倍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發布了上半年汽車銷量數據顯示,1-6月,中國市場的汽車累計銷售1097.4萬輛,同比增長了4.0%。而1-6月我國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售了41.2萬輛,同比暴增111.6%。由此可見,今年以來,我國新能源車市場迅速發展,已經進入快車道。
新的補貼政策鼓勵技術創新
自2009年“十城千輛工程”起步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九年來,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從未停止,但根據現實情況多次做出調整,而國家的政策對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起到引導和促進的作用,成為新能源車汽車的風向標。
2018年2月,國家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發展改革委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至此,從2017年11月起就引起業界廣泛關注的新版補貼方案塵埃落定,終結了此前諸多傳言和揣測。
根據新的政策,直接取消了低于150公里續航里程的純電動乘用車國補資格,并將此前150-200km段3.6萬元的補貼額度下調為1.5萬元,削幅2.1萬元;將200-250km段削減為2.4萬元,削幅1.2萬元;將250-300km段削減為3.4萬元,削幅1萬元,但不低于300km續航的車型補貼額度不降反升。這表明,在新舊動能轉換、提檔增效的關鍵時期,補貼方案削低補高、進一步鼓勵技術進步。2018年新版補貼方案里,將“提高技術門檻要求”作為開宗明義的首條綱領,明確提出要鼓勵高能量密度、低能耗車型應用,將補貼資金顯著傾斜于更高技術水平的車型,而且維持對燃料電池的補貼額度不變。補貼技術門檻的提升,地方保護政策減弱,將促使產業完成升級與優化。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雙積分政策加促新車上市速度
2017年6月,工信部發布了《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對企業的油耗積分和新能源積分將實行并行管理,實行雙積分政策。今年年4月1日起,《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其明確了2019年乘用車企業新能源積分所占比例需達到10%,2020年的比例為12%。
雙積分考核,一方面要求乘用車企業降低傳統燃油車的油耗,另一方面要求企業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在當前形勢下,一些企業面臨著較大的油耗壓力,這也讓不少車企圍繞新能源汽車業務開展合作,緩解雙積分憂慮。可以說,雙積分管理辦法對車企向新能源轉型有著強烈的推動力,從而促使更多車企投身到新能源汽車領域,加快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進程,一方面將加快傳統汽車節能技術提升速度,推動小型化、混合動力等車型布局加速;另一方面將加速企業發展新能源乘用車,對市場現有產品結構形成有效補充,這為市場帶來更多的新能源汽車產品,為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的噴發帶來了驅動力。
自主品牌搶跑新能源
隨著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新規和雙積分政策落地,自主品牌車企似乎更這容易吃透政策,他們早已捷足先登,發力搶跑。
從比亞迪前幾天公布的產銷數據來看,在上個月比亞迪累計銷售新車為37315輛,其中新能源車型的占比達到了50.3%,這是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首次超過燃油車,意義非同一般。
7月20日,北汽集團舉辦“再度晉級2018《財富》世界500強新聞發布會”,會后,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與出席媒體分享了不少北汽集團的最新動態,表示7月31日前,北汽自主品牌在北京地區全面停止傳統燃油車的生產。徐和誼還強調,與麥格納簽署合作后,北汽下一步將投產北汽新能源高端品牌ARCFOX車型。據悉該車型是北汽新能源謀求高端的關鍵布局,主要定位20-40萬的消費市場,未來1年至1年半時間內會推出第一款面向大眾的中高端產品。
奇瑞新能源雖然作為自主品牌的后起之秀,但多跑快跑,已經在國內新能源車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據統計,2018年上半年,奇瑞新能源整體銷量達到2.4萬輛,同比增長160%,并創造了整體銷量六連增,增幅遠高于行業平均增幅。半年大考,奇瑞新能源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證明了其作為新能源汽車市場領先企業的創新實力。
日前,上汽官方正式公布了其新能源車型在2018年7月的銷量數據。數據顯示,上汽新能源汽車在2018年下半年之初的7月銷量,同比大漲159%,達10430輛。至此,在2018年1-7月,上汽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54805輛,同比激增215%。值得一提的是,上汽新能源主銷車型售價均在15萬元左右,榮威eRX5和榮威ERX5更是突破20萬元的門檻。
早在今年年初,記者在對2018年車市預測的時候就指出,2018年有望迎來新能源車汽車的真正元年。相信在國家和地方一系列政策的引導和刺激下,將有更多更好的新能源汽車產品走向市場,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新能源汽車的春天正悄悄來臨。
下一篇:TSLA電池供應商的爭奪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