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148次 | 2019年12月21日
動力電池市場爭奪加劇,動力電池企業如何找尋出路?
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過渡期即將結束,補貼紅利加速消退,動力電池企業業績壓力徒增,在動力電池雙寡頭及外資加劇爭奪市場的前后夾擊之下,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出路何在?近日,電池網統計了滬深兩市188只鋰電池概念股的業績情況發現,鋰電池上市企業業績分化加劇。統計在內的188家企業,2018年總營收約13332.27億元,平均營收約70.92億元;凈利潤總計約434.29億元,平均凈利潤約2.31億元。其中,營收最高的為比亞迪達1300.55億元。同時,電池網還特別統計了業務涉及鋰電池生產制造的20家上市公司業績情況,2018年總營收2794.89億元,平均營收近140億元;凈利潤總額約24.05億元,平均凈利潤約1.2億元;其中,有5家2018年業績虧損。2019年一季度總營收647.78億元,平均營收32.39億元;9家企業營收超10億元;凈利潤約22.16億元,平均凈利潤約1.11億元;6家企業凈利潤超1億元;其中,有4家2019年一季度業績虧損。另一組數據顯示,2016年,動力電池生產企業達155家,到2018年,有實際裝機量的動力電池企業已經縮減到99家,寧德時代、比亞迪兩大龍頭企業占全國市場份額超60%,前十名更是拿下超80%的市場份額。后補貼時代,動力電池行業已打響淘汰賽,有機構預測,到2020年補貼完全退出后,動力電池市場大概剩余20家企業。此外,4月8日,工信部網站發布的第318批機動車企業和產品公告以及2019年第3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中有車型搭載韓系動力電池,加之日韓動力電池企業紛紛提前布局中國市場,競爭之下,行業洗牌風暴一觸即發,市場份額小的企業勢必會面臨被淘汰的風險。以儲能市場為例,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底,全球已投運儲能項目的累計裝機規模為180.9GW。有業內人士稱,儲能市場發展前景廣闊,未來的市場規模甚至可能超過動力電池。會上,北京大學其魯教授表示,在國內市場,光伏與風電成本已經低于0.3元RMB/kWh,部分地區的夜間電力價格低于0.1RMB/kWh,大規模電力儲能勢在必行。為解決峰谷電力和限風與限光伏問題,國家電力在計劃投資數百億建立提水調峰電站。此外,還有幾項兆瓦級新型鋰電池儲能電站正在設計中,迫切需要性價比良好的大容量鋰電池及可行的設計方案。其魯認為,離網式鋰電池儲能與發電前景被看好,性價比良好的鋰電池有望進入汽車的啟動電源市場。伊維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輝指出,2018年,全球電化學儲能新增裝機容量達到3.5GW,累計裝機容量6.5GW;其中中國市場分別達到0.6GW和1.0GW。無論是全球市場還是中國市場,電化學儲能在2018年都迎來實質性增長,整體產業進入GW/GWh時代。以智能終端市場為例,大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移動互聯和智能物聯已在悄然改變用戶的消費習慣,可移動化、智能化趨勢已成。比克電池3C技術部部長賈秋榮表示,大量終端設備需要強勁芯動力驅動。2018年,國內鋰電三大領域出貨量達到105GWh,動力鋰電池累計裝機56.89GWh,占比54%;小型鋰電39GWh,占比37%;儲能占比7%。賈秋榮預計,未來,動力鋰電是市場增長的最大驅動力;小型鋰電市場需求平穩增長;儲能鋰電等其他應用逐步發展。預計2021年國內小型鋰電領域市場需求會達到55GWh,5G或成小型鋰電新驅動。新特汽車智能互聯中心總經理肖華東指出,政府補貼催生新能源產業畸形發展,一家獨大局面凸顯,隨著補貼完全退坡后,電池種類在汽車市場應用增多,產業整體將實現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