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187次 | 2019年06月12日
LG化學在中國的“朋友圈”都是如何拓展的呢?
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政策即將退出,韓國LG化學也加快了對中國動力電池市場的攻勢。去年7月,LG化學在江蘇南京投資了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8億元)建設年產能32GWh的動力電池項目;今年1月,LG化學宣布再追加1.2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72億元)投資,在南京新港開發區建設一家動力電池廠及一家小型電池廠。
為了推動動力電池項目在華快速落地,并為后續發展提供持續保障,LG化學也在中國開啟了“買買買”模式,從上游鋰資源,到正極、負極、隔膜鋰等電池材料,再到鋰電設備,LG化學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把動力電池產業鏈多家中國本土企業納入其供應商體系。
事實上,在LG化學在華一系列大動作之前,LG化學電池所所長金明煥就曾明確表示,“開放創新、產業本土化是LG化學在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將不斷加大本土研發投入,加強與本土產業鏈的合作與融合,加強工藝及裝備制造的本土化。”
另一方面,中國企業能進入LG化學供應商,自身因素作用更大。近年來,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的帶動下,中國動力電池產業鏈多個環節都得到了飛速發展,技術水平和產品制造能力已處于世界前列。再加上本土供應鏈及售后等優勢,LG化學在進軍中國市場時優先考慮中國企業就很好理解了。
那么,在過去一年的時間里,LG化學在中國的“朋友圈”都是如何拓展的呢?
鋰資源——與贛鋒鋰業簽訂七年氫氧化鋰和碳酸鋰采購合同
2018年8月,LG化學與贛鋒鋰業全資子公司贛鋒國際簽訂《供貨合同》,約定自2019年1月1日起至2022年12月31日,由贛鋒鋰業向LG化學供應氫氧化鋰產品共計47,600噸,價格依據市場價格變化調整;9月,LG化學又與贛鋒國際簽訂《供貨合同之補充合同》,贛鋒鋰業增加向LG化學供應氫氧化鋰和碳酸鋰產品共計45,000噸,時間也延長至2025年。補充合同簽訂后,自2019年1月1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贛鋒鋰業向LG化學銷售的氫氧化鋰和碳酸鋰產品總量共計將達92,600噸。
前驅體與正極材料——與華友鈷業成立兩家合資公司
2018年4月,華友鈷業公告稱,擬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華友新能源與LG化學共同出資1.59億美元和4.76億美元設立兩家合資公司:華金新能源材料(衢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金新能源)和樂友新能源材料(無錫)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友新能源),總投資額逾40億元人民幣。
其中,華金新能源生產鋰電三元前驅體,華友鈷業持股51%,LG化學持股49%;樂友新能源生產三元正極材料,LG化學持股51%,華友鈷業則持股49%。兩家合資公司一期分別具有每年4萬噸前驅體和每年4萬噸正極材料的生產能力,遠期規劃產能均為每年10萬噸。
據悉,兩家合資公司的產品均優先自用和供應LG化學。據電池中國網了解,今年2月,由LG化學與華友鈷業合資建設的年產10萬噸車用動力電池正極材料項目已在無錫開工建設。項目計劃于今年12月完成建設并進行試生產,2020年5月份量產并正式對外銷售。
隔膜——與上海恩捷、星源材質簽下隔膜大單
5月19日,恩捷股份發布公告稱,LG化學與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恩捷就采購鋰電池隔膜產品事宜簽署了《購銷合同》。未來5年,LG化學將從上海恩捷采購總金額約6.1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2.69億元)的鋰電池隔膜產品。事實上,在此之前,LG化學已經是上海恩捷的客戶。據電池中國網了解,2018年上海恩捷已向LG化學銷售了1.53億元人民幣的隔膜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LG化學從上海恩捷采購的鋰電池隔膜為車用濕法隔膜,LG化學還從中國企業采購干法隔膜產品。據星源材質介紹,公司是LG化學唯一的干法隔膜供應商,2018年向LG化學銷售的隔膜收入達到2.54億元。同時,LG化學也是星源材質最大的客戶。星源材質還表示,未來,公司與韓國LG化學將在深度和廣度上進一步擴大合作力度,包括干法隔膜合作進一步擴大、濕法隔膜和涂覆隔膜進一步加強合作。
設備——與贏合科技簽下設備采購訂單
2018年9月,LG化學與國內鋰電設備制造商贏合科技簽訂《采購協議》。根據協議,LG化學將從贏合科技采購19臺卷繞機(含J/R下料機)。據電池中國網了解,本次LG化學從贏合科技采購的卷繞機分別為11臺CLBLINE9號線卷繞機(J/R下料)和8臺CLBLINE10號線卷繞機(J/R下料)。本次采購主體為LG化學南京工廠采購,據悉贏合科技已經交貨。
據業內人士透露,除了在鋰化合物、正極材料、隔膜、鋰電設備等方面積極與中國企業合作,LG化學在負極等材料方面也與中國供應商建立了深度的合作關系。
2018年9月,LG化學對外宣布,將其2020年動力電池產能目標從70GWh提高至90GWh,提升約29%。這一目標是面向全球市場的。為實現這一目標,LG化學在歐洲、北美等地也在加緊動力電池項目的布局。而為了支撐這一目標,LG化學也開啟了全球采購模式,在全球尋找產品品質和技術有競爭力的供應商。
得益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先發優勢,目前我國動力電池產業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備的產業鏈,同時在技術研發、產品制造上也處于全球領先水平。正如贏合科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國內鋰電設備在技術、效率、穩定性等多個方面都已經逐步比肩甚至趕超了日韓設備企業,并擁有性價比、售后維護等方面的優勢。這也是多家外資企業進軍中國市場,在供應鏈上優先考慮中國企業的原因。同時,這種優勢,不僅是國外動力電池企業進軍中國市場優先考慮的,它們在拓展全球其他地區市場時,也優先考慮技術領先、性價比高、供應能力強的中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