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806次 | 2019年03月26日
新能源金屬緣何跌落神壇
2019年以來,全球金融市場普遍回暖,資產價格紛紛上漲甚至創下階段新高,比如原油、黃金等。然而,市場“昔日寵兒”——新能源金屬鈷、鋰等,不僅未走高,反而還不斷創下階段新低。
電動車熱潮曾經帶動鋰、鈷等金屬走俏。然而,2018年4月以來,這些新能源金屬卻面臨著完全不同的命運。
目前,國內電解鈷現貨價格已較2018年高點“腰斬”。卓創資訊數據顯示,目前國內主流電解鈷現貨價格為32萬元/噸,而2018年4月則為67.5萬元/噸,不到一年時間,價格累計下跌35.5萬元/噸,跌幅達52.59%。國內鋰價亦遭遇重創。以國產電池級碳酸鋰為例,Wind數據顯示,2月21日報價7.85萬元/噸,而2017年11月底一度達到16.8萬元/噸,十五個月之內,價格累計下跌8.95萬元/噸,跌幅達53.27%。
在新能源電池產業鏈中,鋰、鈷均處于原材料的上游端。其中,鈷主要用于生產鈷酸鋰和鎳鈷錳三元動力電池,鋰則應用于磷酸鐵鋰、鈷酸鋰、三元等多種電池上。
近年來,由于不少國家大力提倡發展新能源汽車以及伴隨環保行業的崛起,國內外市場掀起了一波新能源汽車發展高潮。作為上游繞不開的原材料,鈷、鋰等一度成為金屬中的熱門品種,不僅價格出現大幅拉升,而且相關的上市公司股票也受到了市場熱捧。
鈷、鋰緣何從“昔日寵兒”變成鮮有人問津的品種呢?
拋開宏觀層面因素,不少業內人士將這一現象歸結于行業本身的供需格局變化上。
以鈷市場為例,近年來,市場供應增加以及汽車供應鏈替代材料的出現或是價格回落的主因。資料顯示,2018年,全球最大鈷生產商嘉能可(Glencore)鈷產量同比增長54%至4.2萬噸。不僅如此,嘉能可發布的2019年金屬產量指引顯示,公司預計2019年鈷產量為5.7萬噸,預計2020年鈷產量為6.3萬噸。一家國內券商研究所發布的數據顯示,預計全球2019年全年的鈷消費量不超5萬噸。換句話說,單就這一家鈷礦巨頭的產量就可以讓全球市場進入供給過剩狀態。
除了供應端放量因素外,近年來,一些汽車產業鏈企業還在積極尋找電池中鈷的替代材料。資料顯示,金屬精煉商莊信萬豐(JohnsonMatthey)等公司正在研究一種新系統,幾乎可以從電動汽車電池中消除鈷。
鋰市場情況較為類似。近年來,由于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不斷高漲,一方面鋰鹽廠及正極材料廠在爭相擴大生產規模,另一方面鋰礦項目也駛入了開發的“快車道”。上海有色網分析人士表示,在經歷大幅擴產增量后,下游動力電池企業的庫存達到高位,開始步入減產去庫存階段,正極材料廠也以銷庫存、收賬為主,并下調開工率水平,對碳酸鋰的需求趨弱。在市場供需矛盾緩解后,碳酸鋰價格便開始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