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917次 | 2019年03月03日
高增長難兌現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商譽減值風險
2019年初,股市因商譽減值四個字“天雷滾滾”,數十家上市公司業績大變臉,2018年業績預告由盈轉虧。在高溢價收購資產后,一些公司無法兌現高增長預期,苦果就此顯現。此次商譽減值大潮之中,處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多家企業都披露了商譽減值相關事項。
由于看到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高增長前景,在過去幾年,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產生了大量的收購兼并。尤其是一些傳統制造企業也通過收購切入這一領域,將新能源汽車作為其重要戰略布局。但隨著補貼政策的調整以及行業競爭的加劇,業績壓力已經首先從產業鏈上游的電池材料、電池系統、關鍵零部件企業中顯現。
浙商證券研報認為,商譽監管趨嚴對于電新板塊走勢整體性壓力較小,但部分個股仍存在不可忽視的減值風險。
什么是商譽減值?
“無收購,不商譽”
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的規定,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中,購買方對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應當確認為商譽。
也就是說,在溢價收購中,收購價格比收購標的凈資產價值高的部分,就是商譽。比如,A公司收購B,B公司凈資產5億元,A花費7億元收購,這其中2億的差額就是商譽。而A為什么愿意多支付2億元?可能有多重原因,比如看好B的發展前景,或者認為A和B之間可以產生協同效應。
“商譽”一詞的英文是goodwill,但是“美好愿望”并不總能實現,比如業績承諾無法完成,協同效應并未出現,商譽可能會減值。
根據相關規定,上市公司應當至少在每年年終進行商譽減值測試,對縮水的部分減值計提,直接從當年的利潤中扣除。
2018年11月16日,證監會出臺8號文《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就商譽減值的會計監管風險進行提示。
2019年1月4日,財政部下屬的會計準則委員會發布《關于咨詢委員對會計準則咨詢論壇部分議題文件的反饋意見》,對商譽的后續會計處理進行討論,并認為商譽后續會計處理應該采用攤銷辦法。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商譽減值這一處理辦法有較大的靈活性,而攤銷意味著如果收購資產業績不達預期,每年的攤銷成本將拖累公司凈利潤下滑甚至虧損。
盡管這只是一次討論,離真正落地還很遙遠。但在2019年的第一個月,上市公司還是排隊公告預虧,一些原本公布盈利預告的公司也“翻臉”,修正業績預告變為預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