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2630次 | 2018年12月12日
正極材料布局碳酸鋰利弊探討
為了擺脫對上游原材料供應商的嚴重依賴和提升企業的整體競爭實力,正極材料企業開始謀求布局上游碳酸鋰行業,以改變受制于人的被動狀態。
但是,對于正極材料企業來說,布局并不擅長的上游碳酸鋰領域卻并不容易。
日前,杉杉股份(600884)發布公告稱,考慮到此次交易的復雜性及不確定性,認為目前推進該事項尚不具備成熟的條件,所以決定終止籌劃此次重大事項。這標志著杉杉股份籌劃超10億美元購買國際鋰業巨頭SQM30%股權的行動失敗了。
多家大型正極材料企業高層對高工鋰電網表示,正極材料企業布局碳酸鋰,在保障原材料穩定供應、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等方面是個利好,但也存在諸多風險。因此,不同的正極材料企業在采用何種布局方式和在布局的時間節點上也有不同的考慮。
壓力下的出擊
自去年以來碳酸鋰的供不應求和價格暴漲,給鋰電下游企業帶來了極大的壓力,首當其沖的就是正極材料企業。
“每次碳酸鋰漲價最受傷的就是處在中游的正極材料廠,特別是磷酸鐵鋰材料企業。”一位正極材料企業高層表示,由于一些碳酸鋰生產企業掌握鋰礦資源,導致正極材料企業處于極端被動地位,因此尋求穩定的原材料供應來源成為了保證企業參與未來市場競爭的關鍵。
“從當前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和企業長遠發展角度來看,目前布局碳酸鋰行業是個好時機。”天津斯特蘭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積剛對高工鋰電網表示,正極材料企業布局碳酸鋰行業對保障原材料穩定供應、提升企業利潤和在市場價格談判中掌握主動權方面都有利好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碳酸鋰從采礦加工到生產應用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周期,因此直接兼并購鋰礦企業或碳酸鋰廠家成為了正極材料布局上游的有效捷徑。
然而,基于對新能源汽車行業前景的看好,2016上半年大量上市公司和社會資本密集切入新能源領域進行產業布局,碳酸鋰和鋰礦資源的企業兼并購案件明顯增多,因此能夠留給正極材料企業兼并購的良好標的并不多,競爭也更為激烈。
“今年是企業布局碳酸鋰的好時機,明年的價格可能會更高。”一位正極材料企業高層指出,直接購買大型的成熟的鋰礦企業無疑對正極企業更有利,這就要求正極材料企業先下手為強。
目前,已有正極材料企業在布局碳酸鋰行業方面做出了實際動作。例如杉杉股份在國內外多重出擊參股收購鋰礦企業股權布局碳酸鋰;北大先行在柴達木地區的東臺鹽湖進行碳酸鋰原材料的生產與加工等。
布局碳酸鋰是把雙刃劍
盡管掌握碳酸鋰資源對正極材料企業的發展存在多項利好,但高工鋰電網了解到,國內大型正極材料企業都還沒有布局鋰礦資源的實際行動,絕大多數企業都處于觀望狀態。
業內人士指出,受國家新能源政策調整的不確定性影響,下游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速放緩導致碳酸鋰需求出現下滑。碳酸鋰價格雖然出現明顯下滑但仍處于價格高位,現在不是布局碳酸鋰的最佳時機。目前國內碳酸鋰產能供應較為充足,正極材料企業都是按需采購不做庫存,此前碳酸鋰嚴重供不應求的供需矛盾已經得到改變。
“正極材料企業布局碳酸鋰是把雙刃劍。”天津巴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孟濤認為,正極材料企業布局碳酸鋰行業除了擁有利好的同時,還面臨著來自資金、技術、政策、成本等多方面的壓力和風險。
一方面,全球鋰礦資源主要由SQM、雅寶、FMC、泰利森等鋰業巨頭所壟斷,正極材料企業想要從這些巨頭手中獲得足夠鋰礦資源,必然將導致企業承擔巨大的資金壓力。若選擇的標的對象只是擁有碳酸鋰生產能力,沒有鋰礦資源,最終依然無法擺脫上游鋰礦石漲價的壓力和斷貨威脅,依舊會加重正極材料企業的負擔。
另一方面,鋰礦石探尋開采、提取加工、產線設計、生產測試等方面都存在極高的技術難度和漫長周期。正極材料企業在鋰礦提純和碳酸鋰生產方面并不具備技術優勢,這也對企業實現碳酸鋰自給自足造成極大的障礙。
“企業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擁有不同的發展規劃,公司當前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北京當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曉明表示,公司在向上游原材料領域布局方面雖有考慮但還處于觀望狀態,目前跟碳酸鋰供應商的合作關系比較穩定,沒有采購壓力。
與此同時,為切實保障原材料的穩定供應,進一步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當升科技也將采取多項積極措施應對。
一方面,當升科技將繼續強化與國際供應商的戰略合作,通過長單合作的方式鎖定原材料供應。另一方面,公司將進一步拓寬原材料供應渠道,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和工藝優勢,加快替代性原材料的開發和認證。同時,公司根據市場變化情況,與下游鋰電池客戶就調整產品定價模式進行協商,提升公司產品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