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132次 | 2018年08月20日
特斯拉超級電池廠重見天日
特斯拉與松下簽署鋰電池合作意向書:下月動工
據特斯拉首席技術官JBStraubel表示,就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合作一事,特斯拉已和松下公司簽署意向書,最終協議有望在今年晚些時候達成。
“合作一事正在推動中,進展亦很順利,我們還成立了一個聯合工作小組,對合作的各種問題都進行了討論。”JBStraubel說。
特斯拉超級電池工廠的建設是為了降低鋰電池的生產成本(幅度可達30%),松下此前對投資該工廠一事很是猶豫。
特斯拉計劃建設至少兩個超級電池工廠,以避免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
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ElonMusk)在同一天表示,第一個工廠的動工有望在下個月開始。他并承認除了松下外,特斯拉也有可能向其他供應商購買電池的可能性。
JBStraubel和馬斯克是在美東時間7日舉行的“特斯拉汽車公司2014年第一季度財報情況投資者問答”環節作出以上表述的。
特斯拉鋰電池研究受質疑
近日,純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向中國車主高調遞交了其ModelS車型的鑰匙,打響了搶占中國汽車市場的第一槍。在環保呼聲日益高漲和能源短缺的背景下,揮灑科技元素的特斯拉能夠打贏在中國汽車市場的戰爭嗎?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業內專家普遍認為,特斯拉面臨鋰電池安全性和充電網建設等方面的考驗。
據了解,鋰離子電池是特斯拉電動車的動力來源,也是該公司顛覆傳統汽車的亮點和賣點。據悉,ModelS的電池組能提供60kWh、85kWh和85kWhPerformance三個容量版本,最大輸出功率分別為225kW、270kW和310kW。
特斯拉對外宣傳,其掌握了“先進的電池管理系統”。但業內專家卻表示,其言外之意,卻是該公司沒有在鋰電池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目前國際上沒有任何研究小組解決了鋰離子電池存在的根本問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某科研機構鋰電池專家指出,鋰電池的電解液與煤油、酒精等易燃物類似,如果電池發生短路,就會導致可怕后果。事實上,中國某汽車生產廠家試制的鋰電池汽車,就曾在路途中發生爆炸。
基于此,接受采訪的多位專家均對特斯拉安全性表示質疑。
除此之外,電動車離不開充電網絡。而據特斯拉報告,其超級充電網已覆蓋美國80%的人口居住地區,在德國,2014年底,類似的充電網可覆蓋該國100%人口居住區,基本可以滿足用戶的駕駛需求。
而在中國,特斯拉的充電設施主要在上海。該公司在上海嘉定和浦東建設了充電樁。這種充電樁為ModleS充滿電大約需要5小時。
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他將在中國建立超級充電站解決特斯拉的充電問題。他同時認為,特斯拉的充電問題“與中國政府部門沒有太大關系”,而與公益事業更有關系。他計劃與經營高速公路的餐館、休息站的公司討論建立充電站。
但接受采訪的業內專家表示,此番話語表明,特斯拉似乎沒能真正接上“中國地氣”。因為中國的高速公路、電網等無一不與政府管理直接相關。“如果特斯拉車主希望在家給特斯拉充電,就需要改變線路,需要聯系物業、供電局等多個部門。特斯拉又怎么繞開相關中國政府管理部門?”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此外,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楊則表示,根據中國現行法規,整車企業在華合資項目中,外資資本不能超過50%,新建中外合資轎車項目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報國務院核準。但伴隨著特斯拉等國際新能源汽車大佬的入華計劃,關于汽車行業的外資準入資質等法律法規應當得到修改。
不過,從總體上來說,特斯拉還是有值得中國汽車企業學習的地方。上汽依維柯紅巖發動機公司總經理陽樹毅認為,特斯拉的發展模式會給中國提供啟示。中國汽車生產商應迅速將其引進、吸收、消化,以拓展自身汽車銷量。
特斯拉生產汽車不如專做鋰電池?
在過去一年左右的時間內,特斯拉(Tesla)故事的主題已經從“顛覆汽車行業的電動汽車”轉向了“改變人們隨時隨地獲取能量的方式”,之所以有這種變化,主要是由于特斯拉曾宣稱該公司計劃建造一座巨型電池工廠。
在這樣的形勢之下,雙線資本(DoubleLineCapital)創始人兼債券業務之王的杰夫·岡德拉奇(JeffGundlach)近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給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Musk)提出建議,稱特斯拉該停止生產汽車了,轉而生產鋰電池。
岡德拉奇稱,特斯拉應當把汽車制造業務轉交給當前的一些大型汽車制造公司,從而可以全力以赴生產鋰電池。
與此同時,岡德拉奇還聲稱,與Twitter相比,特斯拉更具發展前景。他聲稱更愿意購買特斯拉的股票,而不是Twitter。岡德拉奇認為,特斯拉或將能夠給那些持有懷疑態度的投資者帶來“殺手級”的回報,這種機率大約是30%。
岡德拉奇還稱:特斯拉可能會“極大地改變電力和電磁力的方式”,而Twitter除了產生信息流之外,并不能生產其它事物。
目前,特斯拉方面還未就岡德拉奇的上述言辭置評。
特斯拉第一季財報:鋰電池成發展之重
宣布一季度因研發增長而虧損4980萬美元后,特斯拉的股價在盤后快速下跌了7.2%,而在這之前的正常交易時間,特斯拉只是因為大盤走勢下跌了2.86%。
單看特斯拉一季度財報會發現,這是一個交車能力略微超出預期、毛利率從25%繼續提升、全年交車3.5萬輛目標更為接近的一個季度,特斯拉還宣布了開始著手建設兩座電池工廠。那為何股價在第一時間在走弱?
分析認為,一方面美股大勢并不樂觀,投資者還在權衡美聯儲主席對有關貨幣政策和美國經濟的國會聽證發言,另一方面科技股、中概股哀鴻遍野,另一方面,特斯拉的確更好了,但大環境下投資者會認為進步太慢了。
市場的因素總會不斷起伏,公司的運營總會回歸到基本面。之前分析師認為,特斯拉財報三個看點極為重要,即交車能力、毛利率和鋰電池工廠,至少,財報對這三個問題有著一個不錯的交代。
特斯拉一直存在的不是需求問題,而是供貨問題,所以供貨能力的變化一直是外界最為關注的。在2013年底,Musk層表示,2014年交車目標是3.5萬輛,而按照Q1的數據,目前特斯拉ModelS的產能是每周700輛,產能比去年年底提升了15%,一季度生產了7535輛,交付超過6000輛車。
同時,特斯拉預計在二季度訂單交付能力將進一步增加,Musk再一次強調3.5萬的目標在計劃之中。
交車的另一個難題是海外市場。4月,特斯拉在中國首次叫車,Musk本人在北京交車現場被人群包圍的照片出現在了公司的“致股東信”上。歐洲和中國市場的需求被列為了特斯拉2014年主要的增長動力區域,不過完成交車后的后續服務依然是中國市場車主最為關心的問題。
由于特斯拉車輛定價的穩定和直營渠道,該公司主營業務的毛利率基本上只取決于成本,生產能力提升帶來的規模效應讓特斯拉的毛利率在穩定增長。
最受關注的依然是超級電池工廠,那個被命名為GigaFactory的長期利好有著更多的細節。首先是松下的支持,做為特斯拉鋰電池現在的唯一供應商,松下對電池工廠的支持無疑有助于項目的順利。Musk還披露公司正在為工廠尋找合適的位置,目前至少有兩個合適的地方可以選擇。
目前,鋰電池供應能力是影響特斯拉產能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電池工廠一旦投產帶來的利好顯而易見,但這取決于項目的順利進行。
至于本季度虧損的元兇研發費用上,Musk預計研發費用會在接下來的數個季度中逐步減少。
特斯拉一季度凈虧5000萬美元同比轉虧
特斯拉汽車(TeslaMotors)今天公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14年第一季度財報。報告顯示,公司該季總營收6.21億美元,去年同期為5.62億美元,同比增長10%;凈虧損5000萬美元,去年同期為凈利潤1100萬美元;合每股凈虧損0.40美元,去年同期為每股凈利潤0.00美元。
第一季度業績亮點
·ModelS汽車銷量及交付量達到創紀錄的7535輛
·該季度共交付6457量ModelS,略高于公司預期
·按照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non-GAAP),凈利潤為1700萬美元,合每股收益0.12美元;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GAAP),凈虧損為5000萬美元,合每股虧損0.40美元
·在亞洲市場拓展業務,在中國交付了首批汽車
·通過發行可轉換債券融資23億美元
·超級電池工廠和容量擴展持續進行中
·第一季度產生正向自由現金流4000萬美元
·2014年交付3.5萬輛汽車的目標逐步接近
第一季度財務數據
·non-GAAP營收為7.13億美元,較上季度增長27%。GAAP營收為6.21億美元。
·non-GAAP和GAAP汽車毛利率分別為25.4%和25.3%。
·non-GAAP和GAAP研發費用(R&D)分別為6800萬美元和8200萬美元。
·non-GAAP和GAAP銷售、常務和管理費用(SG&A)分別為9700萬美元和1.18億美元。
·non-GAAP凈利潤為1700萬美元,合每股收益0.12美元,可稀釋股票數量為1.402億股。GAAP凈虧損為5000萬美元,合每股虧損0.40美元。兩份數據均計入了670萬美元的匯兌收益。
·運營現金流為6100萬美元。資本支出為1.41億美元。
·截至季度末,公司手持現金、現金等價物和短期有價證券共計26億美元。
2014年第二季度展望
預計ModelS車型在2014年第二季度將交付約7500輛。該季度我們計劃生產8500至9000量汽車,較第一季度提高13%至19%。
我們已經展開特斯拉汽車的租借(leasing)業務,但鑒于訂單和交付時間之間的差距,我們在第二季度的租借車輛大約為200輛。
我們預計汽車毛利率將在第二季度實現較第一季度的小幅增長。隨著制造效率提升和部件成本改善,我們相信在今年第四季度之前,non-GAAP汽車毛利率達到28%的這一目標依舊可以實現。
第二季度運營支出預計在研發方面環比增長約30%,在銷售、常務和管理方面環比增長約15%。
我們依舊計劃在今年投資6.50億至8.50億美元,以提高產能,增加展示店、服務中心以及超級充電站等。
上一篇:比亞迪依靠電池摘果實?
下一篇: 中日韓三元材料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