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042次 | 2018年08月28日
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 車企信心不足
日前,新能源汽車“十二五”目標已明確,至2015年,我國純電動車保有量將實現百萬輛級;電池將著重延長其使用壽命。此外,至2015年,我國將建立以純電動乘用車充/換電標準為代表的電動汽車標準體系。
這些對新能源汽車5年期階段目標的若干闡述,清晰表達了我國想要實現汽車工業崛起的理想,而新能源汽車是否真的能夠在5年內盡如人意,成為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里程碑呢?
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長期依賴進口
電池、電機、電控等三大電動車核心零部件,將會占電動車整車成本的70%以上,汽車專家張志勇曾表示,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供應商的地位將遠比傳統燃油車時代重要,掌握核心技術的供應商無疑會在整個產業鏈中占據主導權。
國家信息中心相關調查顯示,我國汽油機電控系統國內產量前4名的企業為聯電集團、電裝公司、西門子vdo和德爾福萬源,均有外資背景,其產量占國內汽油機電控系統總產量的80%,而本土企業不足1%。
不難看出,外資對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壟斷非常突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長期依賴進口的現象非常嚴重,中國汽車零部件核心技術急需突破。
發改委力挺保護國內零部件企業發展
根據國家發改委近日出臺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征求意見稿,國家鼓勵外資在華成立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企業,但是持股比例不超過50%,這是國家首次對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的合資股比做明確規定。
據悉,發改委設限股份比例或表明汽車零部件業拒絕外資入侵的決心,致力打破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被動的局面,保護國內零部件企業發展。
發改委力挺國內零部件企業發展過程要爭先掌握關鍵技術,建立充/換電并存的能源供給體系,無疑體現發改委要實現電動汽車的產業化的愿景。
國內新能源車企信心不足
一位電池企業的人士爆料,目前我國有上千家電池企業,其中很大一部分是2009年汽車產業振興規劃出臺之后涌入的,幾乎絕大部分電池企業都是本世紀初之后才成立,并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能夠生產動力鋰電池的更是寥寥無幾,大部分依靠生產電動自行車電池,或者低速電動車電池維持生存。
目前,業內基本認可純電動汽車才是新能源汽車的唯一出路,而據機電在線筆者的摸底調查,目前國內車企要轉向研發純電動汽車,難于上青天。
業內人士表示,不論從工信部的角度出發,還是從產業全局來看,全力研發純電動汽車過程中,混合動力是不得不走的彎路,新能源汽車產業化時代還很遙遠。
隨著我國漸漸成為全球第一汽車市場,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難過“斷乳期”的現狀讓所有人感到絲絲心寒,為此,在占據了“地利”優勢下,著力打破外資在新能源汽車工業技術的壟斷現象,是唯一加快我國汽車產業化的先決條件。
上一篇:新式電動車鋰電池
下一篇:動力鋰電池過熱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