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646次 | 2022年03月09日
電動汽車最大軟肋——電池
近期,汽車行業的改革開放進入了“加速期”。近日,發改委向有關部門發布了《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據悉,此規定將于年內正式出臺。該意見稿表明,國家支持社會資本和具有較強技術能力的企業投資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節能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研發和產業化領域;同時,鼓勵企業通過股權投資,開展兼并重組和戰略合作,聯合研發產品,共同組織生產,提升產業集中度,支持國有汽車企業與民營汽車企業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強強聯手,組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汽車企業集團。5月22日,中國降低了汽車的進口關稅。在4月的博鰲亞洲論壇上,習主席還提到“盡快放寬外資股比限制特別是汽車行業外資限制”。
“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要成為產業強國,要真正地能夠參與到全球競爭終有一戰,最終必須過五關斬六將。從這個意義上講我還是充滿信心,沒什么可怕的。”“我感到驕傲的是,這次總書記在博鰲論壇要進一步擴大開放是拿汽車為例,這次的籌碼足夠重。”談到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原中國汽車學會理事長付于武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中國汽車人干的不錯,足以為傲。”
付于武,1945年2月出生,1970年畢業于西安理工大學機械系(原北京機械學院),從被分配到一汽哈爾濱齒輪廠開始,曾任中國一汽哈爾濱汽車變速箱廠總工程師,哈爾濱汽車工業總公司總經理。近半個世紀的歲月中,他從汽車企業,轉戰到政府,再到學會,一直未離開過汽車行業。
他曾主持制訂多個技術規范,在全國范圍搭建了汽車輕量化技術創新聯盟、電動汽車技術創新聯盟、汽車裝備技術創新聯盟、車聯網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并擔任這四個聯盟的理事長。
親歷了汽車行業改革開放的四十年,見證了中國汽車行業的從弱小走向強大,付于武擅于用宏觀的視角去觀察中國汽車產業,在當前新興科技和資本重構行業格局的新形勢下,他認為,“學科的融合,跨界合作,產學研深度的融合是當前我們在結構轉型的時候的關鍵。”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當前,發展新能源汽車成為各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付于武認為,“安全、節能、環保這三大主題是永遠不會變的,節能技術、傳統汽車的升級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方向,要正確地理解。”而考慮到中國的國情和技術發展的科學規律,禁售燃油車要慎之又慎。
付于武指出,“電動汽車電池為王,這一代電池還不夠,還需要在電池技術上巨大突破。”“還沒有一種電池在目前情況下完全能夠媲美內燃機的功率和成本。我只能這么說,從技術上給科技工作者巨大的想象空間。”
通過參觀和考察豐田等汽車企業,看到這些車企都在研發多種新能源技術,付于武認為,“多元化,特別是電動車的多元化技術路線是有益的,因為我們最高境界是節能減排。(技術線路)立足于中國國情,跟國家的能源戰略匹配。”
由于特斯拉的出現使全球重新燃起了電動車的熱情,對于雨后春筍般的“造車新勢力”,付于武語重心長地表示,不要輕談“顛覆”,“現在的產業逐步成熟,新勢力開始跟傳統車企合作,傳統車企也主動跟互聯網企業合作,而且都是戰略性的,這就對了,必須從戰略上的高度看到未來的趨勢。”他相信,會有一種結合的形式,新的企業成長起來,老的企業死掉一些。“130年來從來沒像今天這樣,變化之快,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所以,這時候唯合作,唯協同才有出路。”
升級|技術多元化匹配國家能源戰略禁售燃油車要慎之又慎
“安全、節能、環保這三大主題是永遠不會變的,節能技術、傳統汽車的升級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方向,要正確地理解。”
和訊:對于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業界的爭論一直比較多,最終捋起來大概有七個方向。現在有一種提法,燃料電池和純電共存發展,什么叫共存發展?燃料電池跟純電并不存在誰優誰劣,只存在適合國情的問題,這個說法對不對?
付于武:這要跟我們國家的能源戰略匹配,技術多元化是一個基本的概念,能源是多元化的,技術路線也會是多元化的,確實不能說哪條路線更好。就電動車而言,它最早的描述到今天還適用,就是三縱三橫,三縱就是三種車型,燃料電池、混合動力加純電。可以看到豐田在整個的技術路線中走在前列,研發投入巨大。
我們最高境界是節能減排,要求汽車更節能、更環保、更安全,在這個前提下,汽車要完成動力轉型,逐步的用電動化來取代內燃機化。這是個漸進發展的過程。混合動力有弱混、中混、深度混合,比較好地能實現節油、節能;純電在當前電池的能量密度、功率的狀態下可以做到零排放;燃料電池最后排出的是水,也做到了零排放,但它在技術實現難度是很大的。所以,這三種技術才會并存。現代汽車也在花巨資搞燃料電池,但東京現在也只有一座加氫站。
和訊:現在業界有個說法,是汽車業的三化:輕量化、電動化和智能化。我看到您曾經表示,并不應該從現階段就放棄內燃機,因為內燃機改善的余地還很大,這三化是不是有點絕對了?
付于武:要準確全面描述汽車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節能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的路線圖是比較好的,沒有光說新能源汽車的。節能汽車還有相當大的空間,內燃機的熱效率、燃燒效率還可以提高,清潔高效內燃機技術,還有低風阻技術(空氣動力學)、低滾阻技術(摩擦學),都有很大改進空間。
在傳統汽車上,我們跟國外還是有相當的差距。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都是汽車,它的安全、節能、環保這三大主題是永遠不會變的。節能技術、傳統汽車的升級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方向,要正確地理解。在工信部宣布要制定禁售燃油車時間表的同時我就發聲了,要對歷史負責,要慎之又慎。
三種產品形態也是三條路線:節能汽車的升級,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現在看來,AI技術、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的發展速度之快,影響之大,涉及面之廣也是超出我們想象。要準確描述未來我們汽車產業發展空間,還是按照這三種形態來做比較好。
智變|電動汽車最大軟肋:這一代電池還不夠好
“市場能站得住的就是好的,還沒有一種電池在目前情況下完全能夠媲美內燃機的功率和成本。我只能這么說,從技術上給科技工作者巨大的想象空間。”
和訊:現在咱們的鋰電池發展到什么狀態了?我感覺業內都比較推崇鋰電池這個大的路線,但是也有一些細致的分歧,業內一些人認為咱們國家原來的鎳鈷錳的三元電池的路線,比韓日鎳鈷鋁的技術路線要來的更加有優勢,不知道是什么根據下這種判斷?
付于武:乘用車的電池主要是兩大類,一個是磷酸鐵鋰,一個是三元材料。三元材料相對的能量密度會更高,磷酸鐵鋰能量低,但它的穩定性更好,三元材料的安全性要差點。我們現在大多數的車企都用的三元材料,不管用什么樣的電池,成本要下去,能量密度要上去,這是核心。現在的這一代電池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要做到低成本、高能量還做不到,我們對電池還是有很大的期待。
內燃機已經很成熟,不需要政府補貼;純電、混合動力離開政府補貼,依然是價錢比較高,續航里程、能量密度依然不行。路線圖里2020年單體電池、系統的電池提出了比功率的目標,但是這個目標都是挺難的,現在的核心是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保證電池進一步升級。
現在電池成本降的很快,一瓦時1.5元,如果降到9毛、8毛,就樂觀多了。如果每公斤突破350瓦時,甚至400瓦時,那我們不用多裝這么多電池。試想一個大客車的續航里程300、400公里,要拉幾噸電池?問題的核心點還是要有技術的突破。
電動車越來越多,哪個政府都沒有那么多錢補貼。一旦政府退坡,電動車就退坡。我覺得在前期市場導入的時候政府應該給予補貼,西方發達國家也這么做,中國有環保的巨大壓力,但是發展到一定時期之后,應該逐步地退出,靠市場,不然這個產業的發展不會持久。
現在還有空氣電池、固態電池。固態電池就是電解液是固體,豐田也在開發,前年工程化已經完成,樣品已經非常成熟,一個單體就像塑料卡片這么厚。我去年見豐田CTO,他說商業化估計還得10年。這是技術發展成熟的規律,原理出來了,樣機也出來了,又能制造出來,也能小批量制造出來,但跟大規模批量的商業化運作完全是不一樣的。巨大的成本市場根本接受不了。目前來看,固態電池確實是很有發展空間,但是什么時候能商業化運行我們還要看。
我的中心思想是電動汽車電池為王,這一代電池還不夠,還需要在電池技術上巨大突破。
和訊:有沒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再等十年,也許氫燃料電池就成熟了,很可能固態電池就被甩到后面去了。
付于武:一切皆有可能,這就是能源戰略多元化的重大意義。我還聽到有兩位院士對鋰硫電池有信心,市場能站得住的就是好的,目前還沒有一種電池能夠完全媲美內燃機的功率和成本。我只能這么說,從技術上給科技工作者巨大的想象空間。
轉型|不分舊勢力和新勢力,合作共贏才有將來
“學科的融合,跨界合作,產學研深度的融合是當前我們在結構轉型的時候的關鍵。”
和訊:聽石業的人說,乘用車的污染問題跟油料有關系,不僅僅是內燃機的問題。
上一篇:多家公司進軍鋰離子電池領域
下一篇:車用動力鋰電池,你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