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627次 | 2021年11月23日
產量過剩的動力鋰電池 想說愛你不容易
近兩年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飆升,作為新能源汽車心臟的動力鋰離子電池也進入高速發展期。2020年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達到500萬輛,受此利好提振,從2015年起,我國動力鋰離子電池行業掀起大規模擴產浪潮,看好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上升,以期在市場高速發展中搶奪先機。
比如寧德時代2016年十月宣布在江蘇溧陽投資100億元,建造年產量高達10GWh的鋰離子電池廠。其總裁黃世霖表示,預計到2020年,寧德時代動力鋰離子電池產量將會達到50GWh。
駱駝股份去年底宣布,首期1GWh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離子電池生產線開始滿負荷運行。按照規劃,駱駝股份將繼續建成總計4GWh的動力鋰離子電池產量。
寧德時代、駱駝股份的做法僅僅是這輪動力鋰離子電池產量擴張的縮影,國內幾乎所有的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都已經或計劃上線新的生產線。
比亞迪、天津力神、沃特瑪、天能、國軒高科、億緯鋰能、南都電源、杉杉股份、萬向A123、億緯鋰電等均赫然在列。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動力鋰離子電池領域資金投入已超千億元。
在業內看來,2016年國內動力鋰離子電池新增產量是2015年的2.8倍,而產量同比僅上升82%。假如這些產量全部釋放,動力鋰離子電池產量將達到170GWh/年。而我國動力鋰離子電池的需求量是多少?來自興業證券的分析報告顯示,我國2016年動力鋰離子電池需求量約28GWh,預計到2020年動力鋰離子電池需求量將超過90GWh。
按照電動大客車與電動乘用車1∶10的市場銷售比例來看,170GWh/年產量規模可以滿足年產50萬輛電動大客車和500萬輛電動乘用車的總需求。但根據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測算,這可能是我國2025年后的目標。無疑,伴隨這輪動力鋰離子電池擴張高潮,產量過剩已經顯現。
進入2017年,產量擴張的步伐依然在延續,只是這次產量擴張更多集中在三元電池技術路線。這源于新年伊始國家出臺《有關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即俗稱的“新國補”,其對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動力鋰離子電池技術路線上由現有主力磷酸鐵鋰轉為以三元材料為主。
面對新要求,已經過剩的動力鋰離子電池行業,開始了新一輪的擴張征程。業內預計,2017年動力鋰離子電池新增投資規模繼續上升,仍將保持在千億元以上。
一邊是動力鋰離子電池的持續擴張,一邊是普遍預期的新能源汽車增速放緩。受新能源汽車騙補調查影響以及“新國補”的出臺,新能源汽車補貼不斷退坡并加強市場監管的力度,讓一度大熱的新能源汽車理性降溫。
中汽協預計,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或達80萬輛,但也有不少分析預測或是60萬輛。供給側產量大肆擴張、應用側市場增速放緩,可以預見電池產量出現調整震蕩或不可防止。
有利影響
產量擴張、競爭加劇帶來的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是,電池成本的下降——電池產業鏈急劇擴張帶來的原材料成本降低,特別是占據成本較多的主材(正極、負極、電解液、隔離膜),其他重要的材料還包括方殼電芯的鋼殼/鋁殼等;材料體系從磷酸鐵鋰逐漸向三元體系轉變,能量密度進一步提高;產量進一步擴大帶來的規模效應以及生產效率提升帶來的制造成本降低。
不利影響
但在產量擴張,尤其是超前擴張中,一系列問題也相伴而生:技術水平處于中低端,產業缺乏競爭力;存在產品高端研發高投入,加工制造性能優劣不齊;產業鏈之間缺乏協同創新機制,技術發展水平不平衡;行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高質量電池及關鍵材料供不應求,低端供給出現產量過剩;新能源汽車運行出現安全事故,電池系統安全性需提升……
今年初,工信部部長苗圩在電動汽車百人會上就直言利害,動力鋰離子電池高端產量不足、低端產量過剩的問題進一步加劇。“不僅如此,動力鋰離子電池領域關鍵性的問題還在于技術水平偏低、電池標準缺乏。同時,還存在制造合格率低、安全差、成本高等諸多問題。”
逐利是公司的天性,面對這一不良生態,提升和嚴進需雙管齊下。提升就是要加大電池產業基礎研究,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提升核心競爭力,全面提高電池生產、系統集成和控制能力;嚴進就是對行業發展的“散、小、弱”,建立國家產量預警機制,以引導行業公司合理規劃產量發展計劃。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進步對動力鋰離子電池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對電池品質、能量密度、安全系數等,同時電池制造也朝著信息化、穩定化等方向邁進。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通過技術創新、生產自動化、管理規范化,加快推進電池智能制造步伐,推動我國電池產品進入更高端市場,以滿足新能源汽車對電池高品質的要求,而非一味地擴大產量,重產量而不重質量。
與此同時,成立由政府牽頭、行業聚力的動力鋰離子電池研發機構,比如國家層面已于2016年組建國家動力鋰離子電池創新中心和產業創新聯盟,并組織行業公布了動力鋰離子電池技術路線圖,給行業發展明確目標,合理引導社會投資。
在嚴進方面,國家設置行業準入條件,未達標者禁入。有消息稱,目前工信部正在對動力鋰離子電池規范門檻做修訂,在產量、生產條件、技術研發能力等方面設置新的準入標準,標準或在近期推出。
“大浪淘沙后,始見真金存。”在市場優勝劣汰下以及各方努力下,我國新動力鋰離子電池產業將面對新一輪洗牌,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公司在技術研發創新方面的推進與布局不僅有利于公司自身的長遠發展,同時也將助推我國動力鋰離子電池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