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4102次 | 2020年03月05日
長城魏建軍:打造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的難度比電動汽車更大
近日,由南陽青年汽車“車載水解即時制氫“技術引發的爭論熱度不減。
“我國對外石油進口依存度近70%。從長遠來看,從國家能源安全、社會發展、改善空氣質量來看,發展氫燃料汽車是非常有必要的。雖然發展氫燃料鋰電池汽車價值巨大,但不會那么快。”
五月三十日,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發展氫燃料汽車意義重大,但目前實現商業化還有較大難度。
由于氫燃料不能直接從自然界獲取,要人工制造。常用的制氫方法有化石燃料催化制氫、工業副產物制氫、生物制氫及太陽能制氫等,但效果都不理想,設備復雜,投資大。當然,氫氣能通過電解水獲得,但能耗高。工業制氫尚無最佳方案,仍然有待研發。
“盡管我國目前石油、鋼鐵等產業規模很大,但這些產業的副產氫在產業里所占比例非常小,在氫能社會中,這些產量是遠遠不夠的。”魏建軍認為,當前制約氫燃料汽車發展最大的因素在于產業鏈的不完善。制氫、運氫、儲氫、加氫整個過程,都要時間來構建完整的產業鏈。
“從清潔能源的含義來看,氫燃料必須具備清潔的制氫的過程,假如說還是用化石能源轉換成氫,我認為就沒有太大意義了。”魏建軍告訴記者,“假如能夠用更廉價的清潔能源制氫、儲氫、運氫,然后加氫,這樣才有價值。”
在魏建軍看來,氫燃料汽車最近比較熱,應該更理性地去看待,發展氫燃料產業要耐心。“不是說長城汽車現在有了氫燃料的電堆,有了氫燃料的動力,我們就能把這個產業做起來。產業鏈的發展是一個長期過程。打造氫燃料鋰電池汽車產業鏈的難度比電動汽車更大。氫燃料鋰電池汽車產業鏈要培育,技術的成熟度距離商業化還有很長時間。”魏建軍認為,由于開發氫燃料的成本難以控制,氫燃料汽車的大規模應用更適合于商用車,如卡車、客車、城市運營的公交車等,這樣批量運營才能有效降低成本。
在魏建軍看來,小型乘用車不適合應用氫燃料技術,未來氫燃料技術將應用在大型的乘用車的開發中。長城汽車的氫燃料SUV車型將在2022年在冬奧會期間得到應用。
五月三十日,長城汽車首次向媒體開放了氫能技術中心。未來,長城汽車將通過開放的供應系統促進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并降低成本。因此,長城汽車在氫燃料汽車技術研發中不只是制造氫燃料汽車,而是打造專業的氫燃料動力系統,成為氫燃料動力系統供應商。據了解,長城汽車目前已率先建成了國內規模最大的氫能、燃料鋰電池汽車關鍵零部件綜合試驗中心,包括國內第一座105MPa高壓氫氣循環測試臺,國內第一座6軸儲氫瓶纏繞機,國內第一個燃料鋰電池動力系統測試臺架和國內第一座液態儲氫加氫站等,具有燃料鋰電池汽車核心部件的測試、試制,和整車集成與測試能力。
此外,長城汽車還是首個加入國際氫能委員會(HydrogenCouncil)的我國車企,并組建了一支世界級氫能、燃料鋰電池系統及整車技術研發團隊,專家團隊由來自德國、英國、韓國、日本、美國和我國本土的行業精英組成,絕大多數擁有十年以上燃料鋰電池、儲氫、加氫、制氫、運氫技術、整車集成等領域工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