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439次 | 2020年02月26日
倒閉潮起 動力鋰電池公司面對生死劫
剛剛過去的2019年,動力鋰電池行業加速進入洗牌期。不少公司頻頻爆雷,即使是頭部公司也不例外。特別是近日沃特瑪這家曾經在國內僅次于寧德時代和比亞迪,一度排名第三的動力鉅大鋰電電池公司進入破產清算,令業界扼腕。曾是2018年動力鋰電池10強的國能在2019年深陷欠薪門、比克連環債務纏身、湖北猛獅科技瀕臨困境等,都為動力鋰電池行業敲響了警鐘。
近一年多來,動力鋰電池行業淘汰加速,分化明顯。根據我國汽車動力鋰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的數據,2018年我國共有93家動力鋰電池公司實現裝車配套,2019年1~十一月只有77家。多家公司或因出現資金鏈斷裂,或因資金周轉不暢,或因三角債難以清償等原因走向末路,并在上下游公司間引起連鎖反應。
前些年,隨著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爆發式增長,動力鋰電池成為風口,大批公司攜資金殺入這一領域。而如今,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外資電池公司解禁,以及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月下降等因素影響,市場形勢急轉直下,很多之前飛起來的公司接連摔下來。其中,沃特瑪經歷的輝煌與失落反差最為明顯。作為國內最早實現規模化生產的動力鋰電池公司之一,沃特瑪2015年在國內動力鋰電池市場占有率高達26.6%,可謂風光一時。然而好景不長,由于對行業存在誤判,擴張過快,沃特瑪經歷了銷量下跌、停產、停工、資金斷裂等困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連年下跌,2019年前三季度虧損26億元,欠債近200億元,最終不得不走上破產清算道路。除沃特瑪外,新太行、百順松濤、恒動新能源、環宇賽爾新能源、威能等幾十家動力鋰電池公司已淡出市場。
細究動力鋰電池公司倒閉潮原因,有諸多因素。其一,忽視產品質量。一些倉促上馬的動力鋰電池公司,在市場供不應求時,只求數量,不顧質量,風口過后自然難以招架,只落得一地雞毛。其二,公司技術路線單一、缺乏核心技術。很多一哄而上的動力鋰電池公司,不重視自主研發,技術水平較為落后,拿不出有較高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的產品,無法可持續發展。甚至有的公司實行拿來主義,借別人過期的專利技術批量生產。一旦市場競爭環境發生變化,出局是遲早的事。如沃特瑪只走磷酸鐵鋰一條路線,電池能量密度不高,產品被新的補貼政策排除在外,導致客戶流失、每況愈下。其三,公司缺乏風險意識,過度擴張。有些公司在市場形勢好的時候,盲目樂觀,一味地鋪攤子,一旦市場收縮、訂單銳減,資金立即吃緊。沃特瑪就是典型,當初聯合18家上市公司,整合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185家核心公司,共吸引1000余家公司加入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聯盟,拿下數額巨大的反向定制訂單。隨著沃特瑪的破產清算,很多上下游公司都受到鋰離子電池廠家牽連。
高鋰離子電池工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動力鋰電池公司有155家,2017年減至130多家,2018年下降到了105家。更有專家預言,2020年國內動力鋰電池公司或只剩下20余家。可以說,動力鋰電池行業的洗牌仍在繼續。
就國內動力鋰電池公司而言,面對新的競爭形勢,一是要重視研發,切實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在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落后就意味著有可能被淘汰,只有牢牢掌握核心技術,不斷研發前瞻技術,才有希望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寧德時代和比亞迪之所以能成為動力鋰電池頭部公司,關鍵還是依托于技術的先進性和產品的競爭力,這才能吸引寶馬、戴姆勒、大眾、豐田等跨國公司主動尋求合作。二是要有質量意識,高質量發展是公司前行的主導。在日益追求高品質的潮流中,單純追求數量難以立足,在技術領先的基礎上保證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更好地贏得市場。三是要提升公司綜合實力,這包括對內提升管理能力、控制成本、防范風險,對外要有科學合理的經營規劃、創新的商業模式等鋰離子電池。
必須承認,優勝劣汰關于我國動力鋰電池行業的長遠發展是件好事,它將改變行業小散亂的局面,助力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新的一年,挑戰與機遇并存,只有經得起風浪的公司才能成為弄潮兒。
東莞市鉅大電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總部位于我國廣東省東莞市南城區高盛科技園,是一家為全球用戶在移動電源、儲能電源、動力電源和備用電源的個性化需求,供應特種鋰電系統定制化方案和產品的國家級高新技術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