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005次 | 2020年01月12日
中日韓三國穩坐鋰電江山?歐洲打響反擊戰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中國對于鋰電行業顯然更深謀遠慮,以至于在當下新能源汽車時代,中國成功躋身于三大巨頭之一。據網絡統計,世界上最重要的五大汽車電池制造商均來自亞洲,它們強勢占據了約80%的市場份額,其中,有兩家來自中國。
中國鋰電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支持。據了解,中國砸下千億補貼支持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其中一半以上更是用于發展和購買鋰電池。
中國鋰電企業的海外征戰之路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更重要的是,作為該領域的核心技術部分,鋰電池產業在中國可謂是風生水起。全球有近三分之二的鋰電池是在中國生產的,而歐美國家僅占百分之一。眾所周知,稀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是中國,古有兵法云: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截其源,斷其糧,敵可擒也。可見糧草對于戰局起著關鍵作用。據了解,中國已經和智利、澳大利亞、阿根廷等富礦國家談妥了電池原材料(鋰、鈷等)的供應合作,豐富的礦產資源及國家資助為中國鋰電大軍提供了良好的成長環境,其中比亞迪、寧德時代兩家是其中發展迅猛的主力軍。
近兩年,中國鋰電企業陸續走出國門,勵志“為國爭光”,將眼光瞄向了更遠的海外市場。就在幾個月前,比亞迪與瑞士的NorthVolt公司達成合作,斥資12億歐元(約合90億人民幣)在德國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電池工廠salzgitter,還順便拿下歐洲市場電動巴士20%的市場份額。
另一面,打下中國動力電池半壁江山的寧德時代,“出海”旅程也頗為順利,位于德國圖林根州的某個海外工廠也已破土開工,預計2022年可實現14GWh的電池產能。
在兩大巨頭的帶動下,一批批中國鋰電企業如雨后春筍,紛紛在海外土地上嶄露頭角。孚能科技、蜂巢能源、微宏動力也相繼表示將在歐洲建立動力電池工廠。據了解,主打輕型車鋰電企業的星恒電源已分別在印度、荷蘭成立子公司,在東歐、東南亞、印度等地也欲成立生產基地。接近星恒電源的人員向鋰電網透露,星恒電源目前以輕型車鋰電池的產品優勢迅速打入印度市場,并與印度本土最大電動兩輪車制造商合作,目前已領跑整個印度輕型車鋰電市場。
相對于中國企業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局勢,日本、韓國也不甘示弱,紛紛你追我趕。雖說歐洲電動車企業飛速興起,但早在歐洲各國反應之際,中日韓三國鋰電大軍已然成形,完成廣泛布局,棋局才剛剛過半,三國“鋰電大軍”幾近兵臨城下。
斥資千億歐元,歐盟巨頭企業掀起反擊?
作為電動汽車發源地的歐洲,顯然不愿意在關鍵技術上受制于人,可零部件供應和成本讓他們倍感焦慮,尤其是占據電動車總成本近40%的動力電池。作為鋰電池技術最早誕生地的歐洲,自然不肯輕易退出這場爭斗。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歐洲作為工業強國聚集地,自然有它的傲氣。當年中國憑借國家利好政策的資源傾斜,硬生生從歐洲虎口奪食,搶下光伏產業主導權,使盛極一時的眾多歐洲光伏企業面臨倒閉。歷史還會不會重演?歐洲可不會坐以待斃,定要破了鋰電亞洲獨好的這盤棋。
素有汽車工業大國之稱的德國,曾經坐擁頂級發動機技術,如今卻在電芯上極度依賴亞洲供應商,是這個工業大國所不能忍受的。尤其在亞洲鋰電企業紛紛進入德國市場的局勢下,慢進則退的危機感,讓德國鐵娘子默克爾坐不住了,大手一揮撥發10億,用于支持德國的一家電池生產商,同時也將資助一家電池研發機構,用于開發下一代固態電池。此外,德法兩國還計劃聯合瑞典、波蘭和西班牙等國,加大對歐洲動力電池產業的投資力度,以支持歐洲動力電池產業在未來十幾年內,重新奪回一部分市場份額。
2017年10月,歐盟宣布啟動電池產業聯盟,寶馬、大眾、戴姆勒、西門子、雷諾、Northvolt等廠商紛紛加入。歐盟委員會能源副主席馬洛斯·舍普科維奇表示,歐盟委員會將與歐洲各國政府、汽車制造商以及銀行等融資機構一起,在歐洲鋰電池供應鏈領域投資超過1000億歐元,讓歐洲人自己為未來該地區的電動汽車提供動力。
看到各國斥資競爭如此激烈,美國企業也閑不住了。據外媒報道,2019年12月5日,美企汽車巨頭通用和韓國電池巨頭LG化學共同宣布,將砸下23億美元重金在美國俄亥俄州興建一座大型合資工廠,主要用于動力電池的生產,此舉意在后期盡可能為美國通用汽車的新能源產業服務。
歐美各國企業不甘人后,奮起直追,試圖打破中日韓三足鼎立的格局。
編輯點評:堆出于岸,水必湍之。畢竟當下群強環伺,歐洲的矛頭直指亞洲,中國作為第一生產大國和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而首當其沖。中國鋰電業歷經十年風雨,在市場、產能及儲備上獨具優勢,雖獨具鰲頭,但相對技術方面卻還需要更進一步才能勝券在握。
正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新能源汽車發展隨著歐洲各大主流車企的強勢發力而綻放光彩,歐美及亞洲鄰國也必將卯足勁追趕。未來鋰電池業勢必在歐洲將上演歐、韓、中、日和美等多國企業的強者之爭。各國群雄逐鹿,爭相分食這塊大蛋糕,中國鋰電是否還能高枕無憂我們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