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209次 | 2018年06月06日
動力電池市場正站在“風口”
“如果風足夠大,站在風口的豬都能飛起來。”電動汽車行業的迅猛發展,為動力電池行業帶來機會。雖然政策環境利好,但動力電池如何才能飛得更高,需要理性思考。
近日,符合《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及產品目錄(第一批)公示發布,10家動力電池企業以及36種相關產品入選。根據相關文件,該目錄的公示,旨在引導和規范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健康發展。
另據相關機構預測,到2017年,我國動力電池產業規模將達到目前的4倍。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動力電池需求缺口進一步擴大。站在新能源汽車迅猛發展的風口,動力電池需要練好內功、預防產能過剩,才能飛得更高更遠。
供不應求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根據工信部公布的數據,今年1~9月,新能源汽車累計生產15.62萬輛,同比增長近3倍。與此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動力電池的產能不足。分析人士估算,動力電池缺口超過2吉瓦時。
2吉瓦時是個什么概念呢?用國軒高科動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方建華的話來說:“這一缺口能滿足10萬輛乘用車或者3萬輛左右的新能源商用車。”也就是說,如果動力電池產能充足,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可提高10萬輛。
動力電池供不應求,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發展快,使得動力電池整個產業鏈沒有反應過來。以銅箔這樣的上游材料為例,盡管國內企業著手并不算晚,但發展速度仍然跟不上動力電池市場爆發的速度。據聯合銅箔惠州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貴斌介紹,該公司從2007年著手研究該領域,2008年擴建一期、二期產能,但目前產量遠遠供不應求。
另外,動力電池的缺口還和電動商業車快速發展有關。
根據工信部公布的數據,在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累計生產數據中,純電動商用車占到3.97萬輛,同比增長近7倍。作為電動汽車大家族中增長速度最快的車型,電動商用車的“胃口”遠遠大于乘用車,其迅猛發展必然會吃掉更多的動力電池,從而使得電池需求缺口進一步擴大。
謹防“一哄而上”
專家預測,短期內動力電池的供需缺口不會收縮,原因在于對新能源汽車市場未來預期的自信。
根據早前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將突破500萬輛。500萬輛的巨大市場空間,對動力電池產業而言,意味著一塊很大的蛋糕。在資本和廠商層面,搶奪蛋糕的行動已然悄悄開始。
就資本市場而言,今年以來,鋰電池新增投資持續走高。據相關機構統計,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增量投資達600億元,預計2015年動力鋰電池新增投資將突破千億。
與此同時,電池廠商的擴產步伐也開始加快。10月16日,天能動力宣布鋰離子電池項目全面投產,其動力型鋰離子電池日產可達50萬支,產能達到1.25吉瓦時,相比投產前的產能提升4倍。10天后,另一家國內電池企業國軒高科也透露了其擴產信息,稱該公司的合肥2.4億安時生產線項目正在籌建,預計明年上半年可正式投產。
國內企業紛紛擴產的同時,嗅覺靈敏的外資企業也聞到了蛋糕的味道。在我國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下,內外資企業搶灘動力電池的行動已經開始。
外資企業中,最熱鬧的莫過于LG、三星兩家韓企。三星SDI建于西安的動力電池工廠近日正式投產,三星表示,其年產動力電池數量足夠裝配4萬臺新能源汽車。10月27日,LG化學在南京的動力電池工廠舉行的竣工儀式上,同樣透露了擴產的信息,表示到2020年產能增長4倍。
內外資企業搶灘市場的戲碼持續上演,但短期內動力電池供不應求的局面恐難改變。有人預測道:“動力電池企業產能釋放需要一定周期,估計在2016年上半年之前,市場的供需難以達到平衡。”從長遠來看,這種“一哄而上”的投資擴產模式,還暗藏了產能過剩的危機。
根據EVTank的統計數據,今年以來,企業擬投產鋰動力電池產能大約為59.6吉瓦時。業內預計,到2018年,動力電池的需求量為42.4吉瓦時左右。“動力鋰電池產業尚未發展起來就已經過剩了。”賽迪顧問投資事業部總經理吳輝表達了他的擔憂。
突破技術瓶頸
處于成長期的動力電池行業發展勢頭旺盛,除了需要預防產能過剩外,還有技術、成本等方面的一些瓶頸亟待突破。
在技術方面,動力電池最核心的技術在于材料。談及材料技術瓶頸,業內人士坦言:“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以低端磷酸鐵鋰電池為主,未來幾年的主流產品三元電池普及過慢。”為了提高電動汽車行駛里程,降低搭載電池成本,電池能量密度需要提高。科技部發布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對動力電池能量密度提出了量化的目標。該方案要求轎車動力電池的單體比能量2020年達到300瓦時/公斤,總體水平保持在國際前三名。
突破技術瓶頸,企業還需要提高研發能力。今年早些時候,工信部發布的《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對技術研發能力方面提出要求:企業配備的研究開發人員,占企業員工總數比例不得少于10%或總數不得少于100人。
在成本方面,據相關機構測算,當前鋰離子動力電池成本還有40%以上的下降空間。專家建議動力電池企業未來不要過于依賴政府補貼,“具有良好成本控制能力的企業才能在未來市場中脫穎而出。”
上一篇:新能源車安全事故頻發
下一篇:動力電池未來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