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952次 | 2018年05月31日
動力電池應何時開放競爭?
扎根在以動力電池為核心的產業鏈上,不得不在政策的大起大落中,冷眼看行業;在資本的風起云涌中,預判格局走向;在專家的慷慨激辯中,凝練自身觀點。
而這個行業依舊在日新月異的發展,面對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筆者也有一些自己的見解,僅以點評的形式與各位做一個分享,權當拋磚引玉。
原文:申通快遞開始使用氫燃料電池貨車
新瑞科技方面表示,認真地對待每一個用戶,氫燃料電池物流車不是一個好看的擺設,應該是客戶掙錢的好工具。
點評:
實不相瞞,目前的氫燃料電池物流車還真的只是一個好看的擺設。
當然,從企業和物流車主來說或許可以掙錢,畢竟氫燃料電池的補貼還算頗豐,但從燃料電池的角度來看,還遠遠達不到可以“掙錢”的程度。
根據國家規劃,2025年之前的所有氫燃料電池汽車都屬于示范性運營項目,換句話說,2025年之前,燃料電池都不太可能具備商業化的實力。
這種“實力”不僅僅體現在燃料電池成本、壽命、功率、能量密度等自身的屬性,還體現在制氫、加氫、儲氫等配套設施上。前者還可以通過技術完成質變,后者卻只能通過資源積累去逐步完善,而這必然是個漫長的過程。
原文:廣汽曾慶洪"萬言書"呼吁動力電池開放競爭
建議讓國外優質動力電池供應商參與市場競爭,這樣既有利于提高電動汽車性價比,強化中國電動汽車影響力,也有利于倒逼國內企業在電池上加強研發投入,促進行業發展。
點評:
不站在一定高度去談開放競爭是很致命的,這個利弊的權衡太難把控了。
動力電池開放競爭是個必然要走的過程,從車企的角度來看,由于要直面消費者,車企太需要穩定優質的動力電池供應商,來對自己的車型迭代升級,而不是將精力都放在不斷適應新電池系統上。而從電池企業的角度看,開放競爭能逼迫國內電池技術加速升級,同時,國外的優質產品能為國內電池企業提供一定的借鑒。
但這種“開放”又不能太隨便,畢竟國內外差距還是明顯存在的,2015年LG化學就曾橫掃國內電池企業。當然,今時不同往日,國內電池企業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但這個“開放”的度依舊需要謹慎再謹慎,什么時候開放,開放到何種程度都需要反復思量。
原文:306批公示:三元客車再現大眾合資電動轎車搭載中國電池
在客車領域,搭載磷酸鐵鋰電池的車型有120款,錳酸鋰電池車型6款、鈦酸鋰電池和燃料電池車型各2款,鋰離子電池(未注明類型)車型有9款,三元電池車型有3款。
點評:
三元鋰電池的客車終于進了推薦目錄,但市場接受度有多少還很難說,畢竟三元安全性差的概念太根深蒂固了。事實上,就二次電池的本質來說,磷酸鐵鋰較好的熱穩定性對電池安全來說并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電池安全更多的體現在結構設計上。
因此,隨著電池技術進步,我們在驚嘆磷酸鐵鋰能量密度性價比越來越高(占領了客車領域后,又開始侵蝕物流車、微型車市場)的同時,也必須要意識到,三元鋰電池也越來越成熟、穩定、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三元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優勢更加符合汽車市場對動力電池的需求,尤其是占有量最大的乘用車市場。
上一篇:鋰電池與手機不可或缺的關系
下一篇:電動車為什么用鋰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