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768次 | 2019年07月12日
鋰電池并非新能源汽車自燃“罪魁禍首”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以來,已發生的新能源汽車自燃或爆炸問題已有近50起。頻頻發生的自燃事故讓全社會對電動車在高溫環境下的安全問題以及電池穩定性的擔憂更進了一步。發生此類事件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近日,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教授、鋰電“達沃斯”學術委員會主席其魯。
為了確保2008年北京奧運會所有電動公交車的安全運行,其魯團隊曾經開展過研究。結果發現,電動汽車安全性不僅由電池決定,鋰電池材料不當也是主要原因。
在其魯看來,起火事故的原因中,動力電池自燃占比為31%,主要因為鋰電池材料選擇不當以及電池本身的質量問題。“快速充電時,導電性不好的鋰電池容易產生大量熱量、溫度急劇升高,導致熱失控。”其魯說。
據2017年以來新能源汽車的起火事故分析統計,充電場所是起火的高發地,占比達50%。
鋰電池里有大量易燃物質,比如非水溶性的液態電解液,當其暴露在空氣中,溫度達到60至70攝氏度時就會燃燒。其魯表示,探究電動汽車出現各種問題的原因,不要完全歸因于鋰電池。類比燃油車,其實燃油更易燃燒,發生燃燒爆炸事故也更加可怕,但是全世界每年燃油車發生自燃或者爆炸事故的概率還是很低。
近年來,能量密度高、續航能力強的電動汽車受到關注,一些密度180Wh/kg,甚至高達200Wh/kg的電池已開始應用。但這些鋰電池的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更容易發熱,且隨著能量密度的不斷提高,熱失控幾率也呈大幅上升態勢。
與此同時,汽車碰撞時,電池組發生變形,導致電池隔膜被撕裂并發生內部短路,也容易因易燃電解質發生泄漏最終引發起火。
“電動汽車的設計始終是問題的核心。”其魯說,因為在行車或充電過程中,電池要工作就要產生熱量。但截至目前,尚無可實現鋰電池迅速散熱的好方案。所以,加快開發鋰電池核心材料與電池技術刻不容緩。但要徹底解決未來電動汽車安全性問題,并不簡單是電池的問題。
其魯認為,近期內電動汽車要想大踏步發展、解決安全性問題,氫燃料電池和鋰電池結合使用,可能會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一直鼓勵推廣使用甲醇燃料電池,這方面我們已經開展過十余年工作,甲醇燃料的工作原理和氫燃料一樣,但并不需要低溫、高壓使用,其可以和鋰電池相結合,在技術方面以混合動力或者增程式動力為導向,將有望快速推動電動汽車的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軼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