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105次 | 2018年05月25日
杉杉分拆服飾業務赴港上市 服裝大王鄭永剛轉型新能源領軍人
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鄭永剛身上有著多重標簽,他既是20世紀90年代締造國內首個上市服裝品牌的服裝大佬,又是具有前瞻眼光、成功轉型鋰電池材料業務的新能源領軍人,而對于深諳鄭永剛在資本市場上“進擊和撤退”事跡的人來說,或許更愿意將他稱為“殼王”。
而如今,正當杉杉的投資動作稍顯平穩之時,鄭永剛在資本市場上又有了新的動作。
5月10日,杉杉股份公告稱下屬控股子公司杉杉品牌運營股份有限公司收到證監會《關于核準杉杉品牌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的批復》。這意味著,杉杉股份分拆出服裝業務實現在港IPO,鄭永剛的多元商業王國將構建一個橫跨A股和H股的融資版圖。
拆分完成后,按照杉杉股份在2017年年度業績說明會中對未來的展望:“2018年杉杉股份將聚焦新能源產業,以新能源業務作為戰略發展重點,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優勢資源。”另一方面,在港股中得以獲得資金輸血的杉杉服飾業務或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氣象。
服飾業務分拆整合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將服飾業務從上市平臺中剝離出來,是杉杉股份在2016年作出的決定。杉杉股份表示,分拆有利于最大化地發揮子公司的主觀能動性,同時有利于下屬產業子公司拓寬融資渠道,增強獨立融資能力。
服飾業務是杉杉股份的起家業務,在其于1989年創立后的幾年里盛極一時,市場占率也一度達到37.4%。
然而正如鄭永剛當時預料到的—杉杉西服的成功只是短缺經濟時代的產物。據萬德統計數據顯示,杉杉股份的2017年全年的營收構成中,服裝產品僅占到8.06%,淪為公司業績“雞肋”。
不過,在該份報告中,2017年杉杉服裝業務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到6.7億元,同比增長27.23%;歸屬于上市股東的凈利潤4937.48萬元,同比增幅仍然高達36.16%。從各項業務的毛利率來看,杉杉服裝業務也以逾40%高水平位居第一。
顯然,雖總營收占比較小,但鄭永剛并未打算在服裝領域就此作罷,他一直嘗試分拆這一業務并運作上市。據了解,在拆分杉杉品牌的同時,杉杉股份也以杉杉品牌為平臺對旗下服裝業務相關資產進行梳理整合,將服裝業務相關資產裝入杉杉品牌的同時出售或注銷部分子公司。其中包括出售銷售表現不佳的聯營品牌MARCOAZZALI及LUBIAM。
杉杉品牌表示,此舉為了精簡集團架構和簡化業務及品牌組合。據悉,拆分整理后的杉杉品牌自身將不再生產產品,轉而采用OEM的生產方式。杉杉股份在招股說明書上表示,這是為了將資源集中于品牌管理、設計及產品開發、銷售及分銷管理的核心競爭力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杉杉分拆服裝業務,打造杉杉品牌為唯一的服裝平臺的同時,杉杉品牌開始大力培養另一個子品牌—SHANSHAN。不同于杉杉品牌的核心品牌FIRS定位為35-45歲男性的商務男裝,SHANSHAN的定位則較為年輕,面向25-35歲男性。
新能源新夢想
剝離服飾業務,鄭永剛對杉杉股份寄予了一個關于新能源汽車的大夢想。
在歷經二十幾年的發展后,杉杉股份進入了包括服裝、鋰電行業、汽車租賃、類金融和創投業務,而以鋰電材料為主的新能源業務已經成為杉杉股份實現亮麗營收的中流砥柱。
在杉杉股份于2017年實現82.7億元營收、同比增長51.07%的成績中,正是得益于鋰電池材料正極業務經營業績同比大幅增長。據悉,正極材料的營收在杉杉股份的總營收占比達到51.5%。從國內多個媒體發布的榜單來看,杉杉股份正極材料連續四年位列榜單第一、負極材料2017年首奪榜單第一、電解液位居榜單第四。
變身為新能源材料的領軍企業之后,杉杉股份表示,未來將繼續夯實鋰電池材料的行業龍頭地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自主研發為核心,以成本管控為手段,進一步擴大產能,提升規模優勢,以應對和把握新能源汽車產業高速發展帶來的良好契機和發展紅利。
實際上,早于2017年開始,杉杉股份已經在鋰電池業務中的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質業務方面加大產能提升。其中正極材料的寧鄉二期鈷酸鋰產線已于2017年4月率先投產,三元產線于2017年年底投試產。此外,杉杉能源在寧夏石嘴山市啟動了年產7200噸高鎳三元及前驅體項目,并于2018年3月陸續投試產。2018年1月杉杉能源啟動了10萬噸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項目,其中一期一階段1萬噸產能預計2018年年底投試產。
然而,眾多業務的擴產也帶來其財務壓力變大。據杉杉股份2017年年報顯示,其鋰電池材料存貨較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31%。存貨周轉率本年為3.57,較上年4.28減少0.71;此外,由于正極和負極的原材料大幅上漲,供應緊張,杉杉股份的應付賬款也于2017年底達到7.39億元,同比增加46%,應付賬款周轉率為7.29,比上年度6.85增加0.44;應收賬款也達到20億元,周轉率較比上年度2.94增加0.47。
值得注意的是,杉杉股份新拓展的新能源汽車業務雖然在2017年帶來了5.45億元的營收、高達476.64%的同比大幅度的增長,但由于該行業補貼政策波動、市場環境變化以及產業培育初期投入,其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仍為虧損,為-1.8億元。同時這一業務也加大了上述提及的公司應收賬款。
可見,鋰電行業回款慢、上游原材料漲價及產能擴張帶來的影響正在杉杉股份中的業績中體現。而在年初在某論壇上就曾表示現在企業“投資沖動、發展以及風險控制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的鄭永剛,或許更能體會“現金流為王”的必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打造新能源汽車的熱潮中,杉杉股份早在去年就已經決議要進軍新能源汽車,并且在國內外都已經進行了一些相關布局。今4月,杉杉股份宣布,下屬子公司寧波杉杉電動汽車已經獲得了國家專用車生產資質。目前,杉杉已在15個城市布局,完成充電樁3000個,運營新能源汽車600輛等。
杉杉股份2017年年度報告顯示,報告期內,杉杉汽車取得了新能源專用車生產資質。自主研發的1.5噸純電動物流車型、0.5噸純電動物流車型等進入工信部公告,并進入新能源汽車推廣目錄;拖掛式房車業務實現批量銷售,產品主要銷往澳大利亞市場。青杉汽車完成11款新能源客車的設計與研發工作,其中,純電動城市客車8款,插電式混動客車3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