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405次 | 2019年07月04日
從市場分析 解密2018年動力電池市場
以萬物互聯、大數據、云計算、增材制造和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輪變革,正在引領全球制造業的全面轉型升級。面對這一變革,各國都制定了相應的應對策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日本的“機器人革命”,以及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等。
在這些戰略中,汽車產業和技術都占據了至關重要位置,各國紛紛以此為切入后,加快推動了制造業轉型,并呈現出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三大發展趨勢,業界認為,這背后的最好載體或為新能源車。而作為電動車的“心臟”,動力電池的發展好否直接關系到行業的未來。
主流企業產能基本達8GWh,但利用率不高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持續放量,產銷量大增,市場需求持續擴張,動力電池產量同比大幅增長,動力電池逐步成為鋰電池產業增長的主導力量,2017年增速達到45%。
根據百人會《鋰電池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動力電池累計產量達53.1GWh,其中三元電池累計生產29.2GWh,占總產量比55.0%;磷酸鐵鋰電池累計生產23.1GWh,占總產量比43.5%。從不同電池材料類型來看,2018年1-10月三元電池裝機量為21.8GWh,占比為61%;磷酸鐵鋰電池裝機量為13GWh,占比為37%,其他材料占比2%左右。
由于新能源汽車的帶動作用,中國鋰電池產能擴張很快。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底,主要企業鋰電池產能合計已經超過120GWh。根據規劃,到2018年底產能預計達到180GWh,雖然產能較高,但各企業實際利用率普遍不高,一般低于40%。
也因為此,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市場向優勢企業集中,低端企業將被淘汰。此前遍地開花的“小、散、亂”動力電池企業,將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據統計,2015-2018年上半年,中國動力電池配套企業已從150家降至不到80家,近半數企業已經出局。
投資總額達到3346億元,多數集中在制造端
不過,這并不能阻擋動力電池產業投資熱度。報告通過梳理2018年1-11月國內動力電池產業的101個投資項目進行分析,項目包括發布公告33個、簽約39個和今年開工29個的項目,但不包括2018年之前投資今年投產的項目,投資總額達到3346億元。
從投資領域來看,電池材料和電池制造投資項目個數和額度較多,占比分別達到29%和56%。說明材料、電池制造在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產業中的核心位置,其中三元電池和三元正極材料領域投資熱度較高。由于我國鈷、鎳的稟賦較差,在8個上游資源投資項目中,只有1個是鈷項目,其他7個全部為鋰資源相關投資。
與此同時,并購重組加快延伸產業鏈布局,上游資源領域受重視。報告整理了2018年1-11動力電池產業鏈上的36起并購事件,并將其分為上游資源、材料、電池制造、生產設備和回收利用5個細分領域進行了分析。
從交易金額看,5個細分領域共涉及交易金額約575億元,上游資源交易金額最高為374億元,占總交易金額的65%。這說明電池領域的競爭已經開始向上游蔓延,并成為競爭的重點。這與我國上游資源的稟賦差有很大的關系。導致了資本之間的活動頻繁發生。
從交易事件數量看,上游資源、材料、電池制造領域的交易事件較多,分別為9件、12件、9件。深入到交易后達成的控制程度看,獲得51%以上控制權比例較高的領域主要是上游資源、材料、生產設備3個領域,并購在交易后均超過50%。
動力電池回收被重視,2022年規模或達1370億元
我國自2014年開始大力向私人領域推廣新能源汽車,最早投入市場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已經開始進入退役期,第一輪大規模的動力電池報廢期即將到來。隨著推廣時間及推廣量的增長,動力電池衰減問題也正在逐漸顯現。根據EVTank研究數據顯示,預計中國動力電池回收量在2022年將達到42.2萬噸,梯次利用和回收拆解市場規模將達到131億元。汽車之家
眾所周知的是,回收利用對于環境保護、電池全生命周期經濟效益、資源再利用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越來越多企業已經開始研究和布局動力電池回收和梯次利用。但由于回收利用產業化技術不成熟、回收網絡不完善、管理措施不健全、支持政策不到位、商業模式創新匱乏等原因,我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效率低、不經濟,安全隱患和環境風險尚存,動力電池回收和梯次利用還不能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