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829次 | 2019年06月04日
氫燃料電池電動車為什么很少投入使用?
經過連續數天的采訪,《中國汽車報》記者一路詢問下來發現,當地普通老百姓對氫燃料電池汽車的關注度不高,這與這個領域“政策熱”、“投資熱”的現象形成鮮明對比。
“這兩年,國家從上至下大力扶植氫能產業發展,少說也有數百億元資金投向氫燃料電池產業,而相關供應商的氫燃料電池系統產能規劃至少已達數十萬套。”深圳市佳華利道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凌兆蔚對《中國汽車報》記者說,“但是,為什么至今真正上路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寥寥無幾?放眼全球,這個數字也沒有超過萬輛。”
凌兆蔚給出了一個估算值,當前國內整車企業公布的氫燃料電池車產量、實際上牌數量和正在運營的數量比例約為5:2:1。“整車企業賣了三五千輛,實際運營的可能不到1000輛。”他表示。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2018年汽車工業經濟運行情況》顯示,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127萬輛和125.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9.9%和61.7%。其中,氫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均完成1527輛,占比微乎其微。
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電動車輛分會秘書長周榮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5年以內甚至未來5到10年,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市場競爭力都不會太強,遠遠達不到大范圍商品化的條件。他說:“很多基礎設施短期內無法完善,儲氫、加氫相關安全問題都有待解決。氫轉化為電效率很高,但目前可推廣的制氫手段效率低、能耗高,不利于大范圍推廣。”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從制氫、儲氫、加氫,到氫燃料電池技術集成和應用,每個環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或技術難題,理論支持、實驗室數據往往是理想的,但要真正實現商業化,路程還很漫長。
二問
“工業氫”能直接變成“燃料氫”嗎?
對中國市場來說,如今的“氫能熱”有跡可循。
未來,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將發生顯著變化,向清潔低碳能源轉型。國內有關機構預測稱,我國石油消費將在2030年前達到高峰,之后交通領域電能替代將逐漸加速;2030年之后,我國非石化能源消費占比將超過20%。
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就是氫能的有效利用。
廣東泰羅斯汽車動力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銳明對《中國汽車報》記者說:“雖然我國是全球第一大產氫國,但如果把氫作為能源使用,現在的產量遠遠不夠。近幾年,我國年產氫約1600萬~1800萬噸,都是工業用氫。”
目前,我國“棄氫”現象嚴重,大量工業副產氫并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另外,我國“棄風”、“棄光”、“棄水”現象嚴重,因此電解水制氫價格高、產量低。加氫站的氫氣來源主要是化石燃料制氫,即熱化學轉化提純制氫技術。
深圳市南科動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葉江德在2018年11月舉辦的“中國(深圳)氫能與燃料電池高峰論壇”上介紹稱,2017年我國“棄風”419億千瓦時,“棄光”73億千瓦時,“棄水”515億千瓦時,這些廢棄電力可制取179萬噸氫氣,能滿足75萬輛燃料電池商用車的用氫需求。
張銳明還強調:“‘工業氫’變成‘燃料氫’,不僅僅是純度的問題,還要考慮固態、氣態雜質的影響。”他舉例說,一套設計壽命8000小時的氫燃料電池系統,如果長期使用含有微量硫化物雜質的氫氣,壽命將縮減到3000~4000小時。我國沒有氫燃料電池用氫的專用標準,多為工業用氫標準,主要是對部分雜質種類和含量缺少相關細則,同時也沒有非常完善精確的檢測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