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694次 | 2019年05月29日
自建動力電池工廠 車企的“備胎”養成計劃可能實現嗎
針對美國“打壓”,華為海思“備胎”轉正,近來成為業內熱議話題。華為創始人、CEO兼董事任正非近日回應表示,美國政客做這個工作可能低估了我們的力量。事實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動力電池需求快速增長的背景下,為確保動力電池的長期、穩定供應也日益成為車企布局重點。目前,缺少電池技術和生產經驗積累的車企,還是以尋求與動力電池廠商合作為主,但也開始謀求自建動力電池工廠。
近日,大眾汽車集團監事會做出決策,將斥資10億歐元,與歐洲動力電池初創公司Northvolt合作,在下薩克森州的Salzgitter自建動力電池工廠,動力電池的初期產能將達到10GWh,將會在2022年底或者2023年初建成投產。
大眾汽車集團CEO迪斯直言,這一決定,“將成為大眾汽車集團未來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大眾汽車集團同時對外透露,他們還將會繼續在歐洲建設動力電池工廠,以確保他們押上了身家性命的“電動化攻勢”能夠得以順利實施。
根據規劃來看,大眾汽車集團將在未來十年推出近70款全新的電動車型,其中基于集團全新電動化平臺生產的新能源汽車將預計達到2200萬輛。這樣做所帶來的后果就是在歐洲和亞洲市場,大眾集團對電池的需求將出現大幅上漲的情況。
過去,大眾汽車集團預計在2025年的時候,該集團僅僅在歐洲和亞洲市場就需要150GWh的動力電池供應。但近期,大眾汽車集團更新了這一數據,相關需求增長到了300GWh。
2018年大眾就已經簽署了480億美元的電池訂單,涉及動力電池供應商包括中國的寧德時代、韓國的SKInnovation、LG化學以及三星SDI。此外,包括戴姆勒、沃爾沃等眾多車企都有巨額的動力電池采購計劃,優質動力電池產能依然面臨“僧多粥少”的局面。
動力電池作為電動汽車的核心關鍵部件,且電池成本達到整車成本的30%甚至50%。車企自建電池工廠或有助于減少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但動力電池的生產,對車企來說,依然面臨著技術門檻及行業壁壘。
從大眾布局來看,目前,除了建廠之外,還是以與優質動力電池廠商合作為主。此外,也在建立自己的動力電池技術團隊,對鋰電池的開發和量產進行深入研究。目前,位于薩爾茨吉特的卓越中心聚集了負責電池開發、采購和質量控制的專業人士,或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進行電池試生產。不僅如此,大眾也在投資布局固態電池以及研究降低電池的鈷含量。
隨著,車企越來越深入到動力電池產業鏈,從電池包pack,到動力電池電芯生產及電池技術研發,這個影響將給動力電池產業帶來深遠的影響,有可能演變為一場全球汽車巨頭與動力電池巨頭之間的“生死角斗”,但也可能更多的是共謀發展,盡管有著行業之別,但作為同是核心關鍵部件供應,以及都要巨額資金投入和存在技術突破難點,或如任正非所言,不會排斥,狹隘地自我成長,還是要共同成長。
上一篇: 富鋰錳或在后補貼時代成動力電池行業新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