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713次 | 2019年05月11日
燃油車要與新能源汽車協同發展
自“禁燃”概念提出以來,圍繞新能源汽車取代傳統燃油車的話題,業內外展開了廣泛討論。
如今,協同發展有望定論。4月4日,在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汽中心”)舉辦的《2019年新能源汽車藍皮書》編寫啟動會上,中汽中心介紹了正在進行的“傳統內燃機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協同發展研究”課題進展情況。該課題是工信部裝備司組織行業智研機構研究的“2021~2035年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六大課題之一。
從目前的研究情況看,大家普遍認為,傳統內燃機與新能源汽車應協同發展,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將并存,不存在誰取代誰的關系。而且只有兩者協同、相輔相成才能看到更好的效果。
禁燃時間表帶來的爭論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其已經成為全球各國未來發展的重點,尤其是其在減排領域的效果,被各方普遍關注,各國紛紛提出禁燃時間表。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工信部也在2017年透露在研究中國的禁燃時間表。也不斷有車企加入禁燃計劃,紛紛提出在未來某一年取消燃油車銷售的計劃。
隨后,也有地方政府推出禁燃令,這方面,海南省堪稱“急先鋒”。《海南省清潔能源汽車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海南省將在2030年之前全面禁售燃油汽車;2020年起,全省新注冊網約車將100%使用清潔能源汽車。
禁燃時間表的推出,給傳統內燃機發展帶來危機。于是圍繞內燃機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業內外展開了廣泛討論,甚至形成觀點不同的兩大陣營。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表示,發展新能源汽車不是否定內燃機。“所謂的內燃機和新能源汽車的兩大陣營是很不正常的,這種觀點甚至傳導到產業發展的方方面面,是非常可怕的。我們必須要澄清內燃機和新能源汽車的邏輯思維關系。”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原常務理事長張書林也強調,內燃機和新能源汽車不是誰取代誰的關系、不是對立的。
汽車產業需要協同發展?
關于內燃機和新能源汽車的爭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汽車工業的正常發展,高校甚至已經出現內燃機專業招生難的問題。“撥亂反正”的聲音一直存在,也是很現實的需求。所以,在工信部正在推進的“2021~2035年新能源汽車發展”研究中,“傳統內燃機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協同發展”被作為六大課題之一進行研究,協同發展的共識正在形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強調,關于內燃機和新能源汽車的協同發展無須繼續爭論,必須達成高度共識,即兩者要協同發展。付于武則表示,研究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的協同發展,需要一個科學客觀的邏輯,兩者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
在仔細研究一些禁燃計劃后,記者發現,禁燃并不是所謂的禁止傳統內燃機動力汽車,而是要提升電氣化比例,提升燃料的燃燒效率,推進車輛更好節能減排,尤其是混合動力技術——這種在未來新能源汽車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技術,將得到市場和政策的普遍歡迎。禁燃不等于否定內燃機汽車的發展,尤其是內燃機節能效果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隨著豐田開放混合動力技術專利,傳統內燃機在節能減排方面或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也是現階段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并快速推廣的技術,更利于汽車產業的節能減排。
其實,關于內燃機和新能源汽車的爭論很大程度上源于政策的傾斜。以海南省為例,其在明確禁燃時間表的同時,還在政策上對新能源汽車大力支持,促進其推廣應用。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過程中,我國也是積極培育新能源汽車產業。尤其是近十年來,國家政策給予新能源汽車大量的財政支持,加快了其市場化進程。政策加速產品市場化的同時,也帶來業內對另一種沒得到政策支持的產品的忽視,內燃機與新能源汽車的爭論與此不無關系。隨著我國汽車產業成熟度的不斷提升,無論是管理者還是市場都對行業發展都有了更理性的認識,政策不要指定技術路線的聲音日益突出,并得到大家的普遍贊同。“政策應該在技術上保持中立性。”國家新能源汽車創新工程項目專家組組長王秉剛認為,“此前政策對技術路徑的干擾太多。未來政策的研究,要考慮既有引導,又能在技術路線上保持中立性。”在內燃機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中,政策也不應該有傾斜,而應該交給市場優勝劣汰。
董揚表示,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總量很小的時候,平行發展多種技術路線,只能讓每種路線都不成氣候。在市場形成一定規模的時候,面對細分市場,則可以發展多元化的技術路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則認為,在企業層面看,在新能源汽車成本沒能降下來的時候,傳統燃油車依然是車企的主要收入來源,車企應當繼續開發燃油車的節能潛力。在當前的技術狀態和市場環境中,內燃機節能似乎更容易見到效果。而未來,新能源汽車在此方面具有更廣闊的發展。當前,兩者協同發展才更有利于汽車產業發展。
推進汽車技術多元化發展
正如董揚所言,要發展多元化的技術路線,在汽車行業發展過程中不僅是內燃機和純電動這么簡單,而應該鼓勵多種技術路線并行,相互協同才能見到更好的效果。“技術路線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發展重點,但整體要多元化,純電動、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應當是平行的、補充的。”付于武如是說。
“內燃機和新能源汽車不是對立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發展的關系。”張書林表示,內燃機汽車在整車集成方面給新能源汽車很大支持。很多純電動汽車最初都是根據傳統燃油車改裝而來,這加快了新能源汽車的開發進程。而新能源汽車在輕量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應用更具優勢,同時也給內燃機汽車以幫助。純電動汽車在自身重量方面的劣勢,要求其不得不大力推進輕量化,過去十年,我國輕量化技術的提升得以快速發展,而這些技術也可以在傳統燃油車領域應用,促進汽車行業輕量化的發展。在實踐中,內燃機和新能源汽車協同發展已經見到了很好的效果,而未來,在協同發展的同時,推進多種技術路線共同發展,將更有利于汽車行業節能減排技術的提升。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室主任趙英表示,當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正在大幅退坡,這為其市場化發展提供了積極因素,也將促進其技術的多元化。“什么是新能源汽車的主流技術路線,現在還看不清。因此,我們不要在一個技術路線上用力過猛,而是要有多元的技術路線,否則在技術薄弱領域存在被技術逆襲的風險。”崔東樹也強調,國家一定要協同內燃機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把能源多元化的因素考慮進去,促進汽車技術的多元化發展。
中汽中心首席專家、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劉斌表示,研究內燃機與新能源汽車的協同發展有些問題需要解決,有些問題需要回答。他說:“各種技術路線未來的市場結構是怎樣的?有沒有技術路線會勝出?在什么領域或前提下可以勝出?未來各種技術路線是什么關系?顛覆、共生還是依存?能源、資源能有多大供給能力?企業應該采用什么戰術?怎么應對?合規成本又是多少?法規應引導什么樣的結構?‘雙積分’政策是階段性的還是長期的?什么時候會退出?這些問題都是我們需要研究的。”
上一篇:近期氫燃料電池項目盤點
下一篇:LNG的今天會是氫能的明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