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884次 | 2019年04月05日
氫燃料電池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 該如何面對這波“氫能熱”?
凌文稱,根據估算,中國已有的工業制氫產能可以滿足1億輛燃料電池汽車的需要,其中,僅國家能源集團的產能就可供4000萬輛車使用。
在各方討論中,氫能的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仍是焦點問題。
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在采訪中表示,應鼓勵通過技術合作、人才引進、設立產業基金等多途徑,支持制氫、儲運氫、加氫及燃料電池基礎材料等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的技術攻關;重點突破膜電極、空壓機和儲氫罐等技術瓶頸,大幅降低產業鏈成本,推動產業化發展。
“從技術角度看,車用燃料電池技術在約五年內逐步走向成熟。”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表示。未來一段時間,如何實現產業化應用將變得更為重要。
為加快氫燃料汽車的商業化推廣,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汽集團總裁陳志鑫建議,地方購置氫燃料汽車補貼繼續按國補1:1比例予以支持。公共服務和物流運輸是目前最適合推廣燃料電池汽車的領域。陳志鑫建議,有關部門應在運營牌照方面給予氫燃料汽車專門支持,明確每年發放數量與方式。
作為氫燃料電池汽車的配套設施,加氫站也受到眾多關注。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建議稱,應通過改變加氫站補貼形式,來加大補貼力度,避免加氫站成為地方政府形象工程、“建而不用”。
王鳳英表示,有關部門應加強頂層規劃,鼓勵多方合作,組建加氫站建設運營“國家隊”,統一規劃全國加氫基礎設施建設,并降低審批難度。還應細化氫能源技術標準并出臺相關政策,明確加氫站建設及運營監管的相關制度,建議參照天然氣加注站的管理方式對加氫站進行管理。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球共有328座在運加氫站,其中歐洲139座,占比42.38%;亞洲118座,占比35.98%;北美68座,占比為20.73%。
另據《中國氫能與燃料電池年度報告2018》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1月,中國共有27座建成的加氫站,其中3座已被拆除,另有16座在建。已落成的加氫站中,多數僅供示范車輛加注使用,尚未完全公開。
為搶占氫能產業發展機遇,上海、武漢、蘇州、佛山、張家口等近十個城市均出臺了氫能規劃。
面對氫能產業的火熱,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也提醒到,不是所有地區都適合氫能產業的發展。有關部門應選定部分適合的地區作為示范區,以有效推動氫能的發展。
目前,中國已在氫燃料電池技術上取得了部分成果,但在燃料電池催化劑、質子交換膜、碳紙等一些關鍵材料上仍處于實驗室階段,一致性和可靠性難以保證。此外,整車企業尚未形成穩定的零部件供應體系,供應鏈薄弱,工程化能力不足,導致零部件的工藝質量低,產品一致性、可靠性和耐久性不足,不能滿足市場的要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也曾表示,從市場狀況看,氫燃料電池汽車仍然主要應用于物流車、公交車及部分特種車輛,由于生產、運營規模小,實際運行數據積累不足,仍有部分工程技術問題需通過大量工程實踐來解決。
上一篇:鋰電池和鉛酸電池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