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943次 | 2019年04月02日
燃料電池與動力電池深度混合的燃料電池汽車取得較大進展
“2016年是純電動汽車反思年,也是全球純電驅動汽車的轉型標志年。”對于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存在的問題,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歐陽明高12月23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2017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他認為,現階段,我國電動汽車的發展存在一系列挑戰與問題,主要體現在充電基礎設施與整車發展進度不匹配,但從長期來講,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路線要從電動化、輕量化、智能化轉化為電動化與能源低碳化相結合、輕量化與制造生態化結合、智能化與網聯化結合。
尤其在電動化方面,我國今后五年的目標是進一步讓全新正向開發的電動汽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具備商業競爭力。
“所謂的商業競爭力,就是家用主流A級轎車,在性能價格比上與燃油車競爭。目前全世界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如特斯拉Model3、通用Bolt,其發展目標都是續駛里程達到350公里左右的具有性價比的電動轎車。”歐陽明高說。
歐陽明高說,但要滿足這個要求,電池必須降低重量、體積以及成本。此外,電池的比能量必須大幅提高,達到300-350瓦時每公斤,這也是我國動力電池企業下一步攻關的目標。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動力電池成本有望降到
1元1瓦時
“眾所周知,鋰離子電池發明至今只有20年,鋰離子動力電池在電動車上的真正使用還不到10年,2007年第一次在日產聆風上開始使用,可見動力電池的進步非常迅猛。”歐陽明高說,電動汽車鋰離子動力電池的技術進步已經超出預期。
但此前,主流的觀點認為,純電動車跟其他類型電動汽車相比,從性價比來看,其優勢主要體現在100到150公里的里程范圍,但現在隨著鋰離子電池技術進步,里程提高一倍,即在300公里的范圍內,仍然在性價比方面有優勢。
從技術上來看,在單位重量、單位體積下儲存的能量越來越多,成本越來越低,才能體現出電動汽車的水平和技術。
一個好消息是,我國電池成本每年大約能夠下降20%。據介紹,五年前,我國動力電池價格是每瓦時5.5-6元,去年平均價格為2.5元左右,2016年為2.2元,考慮到大量的電動汽車是大客車,其電池價格相對會比較高一些。
“現在國內開發中的電動轎車,最低的系統成本在1.3元每瓦時,單體成本在一塊錢左右。美國通用Bolt電動汽車,單體成本為150美元一個千瓦時。”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1.3元每瓦時的電池系統成本目前在行業內尚無法普遍做到,但是按照現在2.2元,逐年減少10%到20%,到2020年1.3元錢的電池系統成本價格將會實現。
“加上循環再利用做到1元,也就是說,一千瓦時電池一千元人民幣之內,是可以做到的。”歐陽明高稱。
對于具備性價比,想要具備商業競爭力的A級轎車來說,現在一百公里約耗電15度,2020年則有望將耗電量控制在12度電以內,接近10度電一百公里。
“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通過整車的輕量化和整個驅動系統和充電的效率優化來降低電耗。目前電耗的降低空間還很大。如果能夠實現上述目標,一百公里的成本約在一萬塊錢,如果電池能達到300公里就是三萬塊錢,考慮到使用周期內省電和維修省錢,將具有商業競爭力,這是電動化下一步最大的目標。”歐陽明高說。
純電驅動帶動全面產業發展
“純電驅動技術路線的確立背景在2009年開始提出。純電驅動真正實現產業化是在2014年,雖然2015年新能源汽車實現了爆發式增長,但仍屬于比較粗放的發展模式,今年電動汽車發展逐步趨于理性。總體來看,走到今天,我國電動汽車的發展在國際上取得了一定地位。”歐陽明高說。
事實上,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在全球占比第一,由于銷量超過全球50%以上,在國際上引起了強烈反響,無論是政府還是廠家,都感受到了來自中國率先發力的挑戰。更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如德國大眾和日本豐田,紛紛調整技術路線,加快對純電驅動的轉型。
不過,純電驅動的戰略目標,是通過純電動的率先產業化帶動各種類型新能源汽車的全面發展。對于混合動力技術來說,傳統的汽車強國、汽車大公司比我國更具優勢,如豐田路線就是先做混合動力,再做插電混合和燃料電池。
由于我國率先發展純電驅動,帶動電池產業的發展達到了世界前列,電池產業規模達到世界第一,總體水平位列國際前三,在產業鏈的完整度上也是處于世界第一的水平,我國的動力電池產業鏈,尤其是電池材料,如正負極材料,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第一。
“在此基礎上,我們以純電動力系統(電池、電機、電控)為基礎平臺,再發展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就比較順利。”歐陽明高說。
據其介紹,目前我國插電式技術發展已經取得進展,比亞迪秦、唐、上汽榮威550,以及即將上市的廣汽G-MC串并聯的混合動力,無論是發動機方面,還是混合動力裝置上,都取得了突破。
與此同時,燃料電池與動力電池深度混合的燃料電池汽車也取得了較大進展,下一步也會出現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常規深度混合動力。
“這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這種發展方式避免了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初期跟國外廠家在傳統車尤其在發動機以及發動機機電耦合裝置等方面的直接競爭。”歐陽明高說,發動機和變速器一直是我國汽車產業的弱項,有效的回避弱項競爭,有利于我國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到2020年之后,有望實現我國企業與國外企業能夠全方位齊頭并進、同步競爭。
上一篇:鋰硫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下一篇:有機太陽能電池技術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