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036次 | 2019年03月15日
氫燃料與純電動的博弈——誰才是真正的“零排放”?
要說2019年汽車圈最熱門的話題我覺得不外乎四個,新能源、新零售、新勢力、車市寒流。其中新能源近期最熱議的當屬氫燃料電池電動汽車與純電動汽車誰才是未來趨勢的爭議話題。
普遍認識中的新能源汽車包括純電動汽車、增程式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增程式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屬于真正意義上的過渡性解決方案,新的補貼政策中也將明確不再給予這兩種車型補貼,而純電動汽車技術則是近些年各大車企普遍追求的技術發展方向,一時間人們似乎都認定了純電動汽車就是未來。
然而,2018年5月總理訪問日本,參觀豐田氫燃料電池汽車生產研發,將民眾的視野重新聚集到了氫燃料電池汽車身上。近日,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悅達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王連春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就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提出建議。王連春建議,將氫能上升為國家戰略。建議國家做好頂層設計,統籌統一規劃,制定相關標準和法規,促進氫能產業健康發展。
兩則消息在汽車圈中乃至普通民眾中引起了熱議,一時間人們不禁要問,喊了這么久的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未來是以氫燃料電池汽車為主還是純電動汽車為主呢?
支持純電技術的認為:純電動汽車依靠電能驅動,行駛過程中并不會有任何的排放問題,而且電能也是目前公認的清潔能源。中國擁有廣闊的水力資源,水力發電前景可觀。未來水力發電、核能發電將成為主導。
氫燃料耗費更多電能,氫氣燃料要消耗比普通電動汽車更多的能源,污染也是個很嚴重的問題。氫氣不像氮氣和氧氣是空氣中的最主要組成因素,想得到氫氣可以通過電解水,從電解水開始,耗費電能,產生氫氣,氫氣再發電過程中還會有能量損失。坦白講,這一過程中消耗的電可能遠高于普通純電動車所需電能。同時,電解過程的催化劑——金屬鉑本身也是不可再生資源,且十分稀少。
支持燃料電池技術的認為:純電動并非真正意義的清潔能源,純電動技術仍然存在污染問題,主要是目前電力技術仍然是火力發電占比高,同時電池本身也是一個很大的污染源。而燃料電池尤其是氫燃料電池,其排放物為水,氫燃料電池車在工作時不產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也沒有二氧化硫和顆粒物排出,在使用過程中,屬于真正意義上的“零排放”。
電池生產源污染,表面上看電能是清潔能源,其使用過程中并不會產生污染,然后其生產過程卻是一個很大的污染源。有人就會問了,我們經常聽見的新聞都是什么什么地方又建立了多少千瓦的水電站,沒聽說什么火力發電了啊。其實這只是新聞報道少,目前國內火力發電占比為72%左右,而水力發電占比僅15.3%左右,相差甚遠。在國際上,火力發電占比也都是最高的,日本82.8%、美國62.33%。憂思科學家聯盟曾測算過純電動汽車的排放,相當于一臺2.9L/100km油耗的汽油車。
報廢電池污染,純電動汽車最核心的部件就是電池,目前以鋰電池為主。在回收、拆解、處理過程中操作不當,還可能會產生起火爆炸、重金屬污染、有機物廢氣排放等多種問題。鋰電池當然也可以回收再利用,但這個過程中,經過熱解、粉碎等物理預處理和浸出、萃取等處理后,只能得到鎳、鈷、錳萃余液,要想進一步提純,必須引入大量的氨水來進行處理,如此一來,必然排出有害的含氨廢液。
不論燃料電池還是純電動也好,動力都來自于“電”,一個是通過化學原理自行產生電力,一個是儲存電力。其實這個過程都會消耗電,由于目前世界上火力發電占比較高,因此二者都不能做到真正“零污染”。如果未來電力產生不再是火電為主,而是核能、水電等清潔可再生方式,這個爭論也就不成立了。不過就現有條件比較而言,純電動技術發展相對比較成熟,且初步具備了大規模運用的基礎,但也還存在里程焦慮、使用壽命、充電時間等方面的問題。最終誰能勝出,是需要時間來驗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