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028次 | 2018年12月14日
動力電池產業鏈更需要重構品質
2018即將過去,收關之時,也是回顧之時,展望之時。新能源領域,縱觀國際環境風云、汽車產業峰顛回落、國內戰場群雄逐鹿、斷奶去補呼之欲出之情形下,新能源汽車逆勢走強,穩中增長,可謂是市場波濤洶涌,這里風景獨好。
但是,定格的數據“背后風景”更值得我們玩味和深思,收獲的季節,也不乏有貧瘠的土地。各家企業自己,只有關起門來的時候,才能體會其中的苦澀和艱辛:材料漲價不穩、上下游配套不定、市場不明朗、成本居高不下等等。
新能源產業,從來就沒有輕松過。更加開放的市場,并沒有增添太多的興奮。
不能忘卻的“憂”: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增長背后的小數據、大憂患
1、召回制度的落實和加強,召回數量將不斷增加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隨著國內市場不斷走向開放和成熟,國家政策也在快速完善中。《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逐步落實和加強就是眼前的現實。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實現了信息共享機制,以及不斷提升的缺陷判定技術和能力,監管效應將會越來越強大。前期進入市場的部分新能源車型,因為迎合補貼,無底限迎合市場,研發設計和試驗測試或多或少存在不足,勢必導致被召回的風險將大大增加。同樣不排除巨額賠償的可能性,企業為此也會自食苦果,付出慘重代價。
近期,江淮召回4248輛IEV5純電動汽車;以及北京汽車與江南汽車11底宣布召回安全隱患新能源汽車8.3萬輛等等,相信這不是個案,只是開始,估計其它國內企業也是心懸一線,自己車輛的品質,只有自己清楚。換個角度看,實施召回本身,也是企業的勇氣和擔當體現,是不小的進步。
2、新能源汽車頻頻起火,是最惡性的車輛事故
為什么要把這一條單獨羅列出來呢?原因很簡單,一方面,也是導致被召回的一個事故案列;另一方面,事故太惡劣了,帶來的后果很嚴重。
政府出手了:新能源汽車頻頻起火,市場監管總局已督促企業召回5次(來源中國新聞網)。“該負責人(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發展局)稱:據掌握的輿情信息顯示,2018年已發生新能源汽車起火事件40余起”,看來“輿情”用詞是很準確的詞令。被盯上了,就不好辦了。
今年早些時候,炎炎夏日,正值事故高峰期,專家已對車輛頻頻起火原因做出分析:國內“電池質量有待提高”。電池質量問題,真得到了不能再忽視的程度了。當然了,來自材料結構方面的問題是另一方面的原因。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3、資本投入的莽撞,勢必帶來產業鏈的混亂和產能過剩
資本、融資,本來是給企業注入動力的好事,但近來,飽受詬病。例如:就電池回收這件事,本來是件利國利民利企業的好事,是促進新能源良性循環,降本、容量再利用,材料再利用的手段。國家從法規要求、責任明確方面,也做出很大的努力。但是,作為活躍市場的資本,也可能是嗅到了什么,蜂擁而至。來自高工鋰電初步統計,“目前布局動力電池回收領域企業超30家,按照產量預測,已經遠超現有報廢量電池,甚至多出幾倍,截止到2015年都已經夠用了”。這種調研不充分,布局不合理的決策行為,勢必會導致產業鏈條的不健康。因為,資本短期逐利的本性是難以改變的,動力電池回收最終目的,往高處講,是為了改善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更是一種社會責任,這也是政策制定的出發點。如果作為一種利潤載體過度追求,最直接的后果是產能過剩,惡性競爭,造成產業鏈的混亂。
其實還有一個領域,也是存在風險的。資本對電池產線、產能的不斷投入,是否也會出現類似的問題?就目前的現狀來看,是有目共睹的,高品質的電芯供不應求,低品質的電芯產能過剩。
產業鏈的合理性,從另一個角度,也需要國家宏觀的控制和指引。過渡的依賴市場調節,勢必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對于還沒有站穩的新能源事業,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清醒就是進步:政策及時引導,行動快速落地
充電基礎設施,需要更優的布局,更好的品質。
最近四部門(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工信部、財政部)印發《提升新能源汽車充電保障能力行動計劃》,“力爭用3年時間大幅提升充電技術水平,提高充電設施產品質量,加快完善充電標準體系,全面優化充電設施布局,顯著增強充電網絡互聯互通能力,快速升級充電運營服務品質,進一步優化充電基礎設施發展環境和產業格局”。
從政策層面,不能看出每一步落實的決心。同時,行動計劃中提出的每一點,正是前期發展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問題和短板。行動計劃,不亞于政策聯合企業的宣言,我們需要團結起來,向問題開戰了。
國外同行在行動方面,歷來不限于認識的層面,而是認真同步落實。大眾一方面在華推行和投入新能源汽車:“監事會指準的到2023年集團計劃440億歐元”;一方面在華搭建公共大功率快速充電網絡。Tesla也是如此的手法。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好事,如果將來的某一天,你看到的到處是大眾、Tesla充電樁,保不準你也會心動,去購買他們的電動車了。
這種現實,倒逼國內政策和企業需要盡快有所作為,被動的狀態,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但是,市場開放的本質就是這個樣子。
刺得很痛的現狀:沒有核心技術,談什么發展
這個問題貌似近期因華為的事情而被輿論提到相當的高度。其實,包括華為在內的有識之企業,早在多年前已經在布局和提到戰略高度。只能說,他們在低調的前行。
12月10日,比亞迪在寧波發布了在車規級領域具有標桿意義的IGBT4.0。媒體點贊,業內叫好,在這場沒有銷煙的戰場,我們只是看到了果實,其實,這件事情可以追溯到十年前比亞迪已經在規劃和實施中。包括IGBT工廠的成立、收購半導體工廠等一系列舉措,在冷嘲熱諷“什么都去生產”中,布局、謀長遠。只是,常人看不懂罷了。作為一個具有民族尊嚴的企業,憂患意識更大于輝煌成就的光環
面對眼前的電池系統,面臨的問題還很多。目前BMS的核心芯片,控制芯片、采集芯片、高端傳感器等不得不依賴國外進口。這一點,我們需要向日本學習,從最早的2010版leaf看出,采集芯片使用本土NECJAPAND15110,處理器采用的是JAPAN70F3236BM,芯片上的JAPAN,非常的顯眼。其實,更多看到的不僅僅是受制擔憂,更是一種技術水平的宣誓,一種企業的尊嚴。當然了,我們國內資源受限確實是現實和瓶頸,也是不爭的事實。也恰是需要努力改變的地方。
話說回來,從掌握核心技術方面,亡羊補牢,為時不晚。關鍵的是需要思想清醒。好大喜功的心態要不得。不對等談判不是一種能力,只能換來的是更大的恥辱。真得不能用“辛苦”和“出馬”當作一種本事。具有憂患意識、厚積薄發的行為才是一種正能量的傳遞。
企業需要煉好內功:品質是根本
質量體系高度,也是產品品質高度。提到新能源品質,不得不提到核心的電池品質問題。這也是企業內功之一。
質量體系、質量工具本是汽車行業共同執行的質量標準,我們在理解和運用方面,和國外企業還存在不小差距,特別是沒有涉足過汽車零件配套的電池企業。但是,國內企業走向全球舞臺是必然的趨勢。這一點,只能做好,別無選擇。例如,外國朋友評價國內企業的FMEA是做文件,做表格,看來,這個現狀到了徹底改變的時候了。
傳統車企中,質量體系構建、推廣、執行,上汽集團一直是走在行業前列的企業。這也確保其投入市場產品銷量增長的穩定性。產品贏得了實實在在的市場認可和口碑。2018年1~11月,上汽乘用車銷量累計同比增長35.33%,這與產品的完整開發流程,科學的質量體系,落實的質量管控是分不開的。
再回頭看看新造車勢力,新思想、新思維與生俱來,在很多地方得已體現。創新的同時,內功也做的很到位,車輛開發經驗,直接拿來用。例如,蔚來的質量體系建設,FMEA推廣應用,快速落實、快速投入,當刮目相看。
天天談路線,中看不中用,唯有腳踏實地實干
新能源事業,需要埋頭實干。在新能源事業發展的這些年,時不時的看到和聽到路線之爭。盡管是新的領域開拓,有些疑惑是正常的,但是,天天談,年年談,也沒談清楚,不如不談、少談,多干。
回頭看看豐田,堅定不移耕耘燃料電池汽車,專注鎳氫電池應用,僅燃料電池方面,已有四千多項專利技術,穩居全球第一,面對這個數據,真的為國內近期興起的“燃料電池熱”而擔憂,差距太大,太多,如何去比拼。看來,只說不練行不通。
同時,也需要認可自主品牌,踏踏實實的干,默默創新。看看吉利汽車的“智能雙動力源備份系統”“智能充電管理系統”等等,從整車系統角度的功能創新,站在自身產品角度,尋求創新之路。
展望2019,注入更多核心的創新元素
2019年,注定不是平靜的一年,不僅僅是2020年新能源目標年的一個前奏,多少夢想和愿望變成現實前的預演。比如說,國內電池能量密度比能量300wh/kg;安全高品質的電池應用,讓燃燒事故更少;電池的材料是否有突破;全固態或其它電池類型的進步;高效模塊化的驅動系統等等,都是行業的希望。
下一篇:叉車蓄電池是否屬于高污染固體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