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879次 | 2018年11月28日
鋰離子電池的產業生態分析
國家政策調整變動極其頻繁,深刻影響和改變著鋰電產業格局和企業的生存狀態。值此行業大變革之際,鋰電企業如何把握機遇、規避風險?
從國家政策、資本兼并購及項目擴張、各個細分領域產銷實況及發展趨勢、創新技術及產品等多個維度,用10組數據還原一個真實的2016年鋰電產業生態,以幫助鋰電企業更好地“了解當下、研判未來”。且看下文:
1、國家政策方面:3大類
國家政策對鋰電及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引導作用,且對整個產業鏈的競爭格局的形成起著關鍵作用。從目前來看,國內的新能源汽車政策已經逐步形成體系,涵蓋了宏觀政策、推廣應用及優惠政策、行業管理政策、科技創新政策、基礎設施政策等。
梳理國家層面頒布的各項政策,可分為3大類,分別為策略類、趨勢類和強制類。
策略性政策包括碳配額交易制度、新能源汽車積分制度、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等,主要特征是長期看利于整個行業發展,但短期內作用較小;強制性政策包括《電動客車安全技術條件》、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目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等,特點是具有強制性,不可預見性,短期內對于企業影響較大;趨勢性政策則包括補貼退坡、針對產業龍頭企業的扶持政策等,特征是跨度周期較長,同時具有可預見性。
盡管部分政策的出臺仍存在較大的爭議,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其正在向多維度體系化的方向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會對于整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起到積極推進作用。
2、新能源汽車方面:40.2萬輛/60.4%
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42.7萬輛和40.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9.0%和60.4%。
分月份來看,11月份產量出現較大突破,達到84796輛,同比增長27.3%,環比增長99.6%;分車型種類來看,乘用車、客車、專用車產量占比分別為48.4%、33.4%、18.2%,乘用車仍是新能源汽車的主要構成部分;分動力類型看,專用車EV占比100.0%;乘用車EV占比89.1%,乘用車PHEV占比10.9%;客車EV占比86.4%,客車PHEV占比13.6%。總體來看,純電動占比90.2%,插電式混合動力占比9.8%。純電動仍是各車型種類重點推廣方向。
3、動力電池方面:142億瓦時/60Gwh/34%
中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配套總量達142億瓦時,其中純電動汽車車型動力電池配套量超過129億瓦時,占比為91%;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動力電池配套量12億瓦時,占比為9%。
在政策和資本的雙重驅動下,2016年動力電池產能達60GWh。主流動力電池廠處于擴產狀態,到2016年底動力電池產能較去年同期增長超100%;2016年受補貼、三元暫緩、騙補、動力電池規范調整等影響,部分擴產規劃擱淺;2017年開始產能過剩,價格競爭開始,降成本壓力加大。
在動力電池的市場走向中,三元正在成為大趨勢,2016年三元動力電池產量占比34%,同比增長11個百分點,主要受乘用車增長拉動;三元客車“解禁”將進一步推動三元發展;國家2020年300Wh/kg能量密度要求,必須通過新材料體系、新電池技術來實現。
4、降成本方面:35%-40%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發文“嚴懲新能源汽車騙補行為規范產業發展秩序”中顯示,鋰離子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達220瓦時/公斤,系統價格降至2元/瓦時;驅動電機功率密度超過3千瓦/公斤,與國際水平基本相當;快充系統充電效率、功率密度、輸出電壓范圍穩步提升,實現了雙槍充電和移動支付等功能,成本較2015年下降了30%以上。
隨著補貼的退坡,降成本將成為動力電池企業在2017年面臨的最大壓力。據了解,整車廠對于電池廠家的價格要求是要比2016年要降低35%-40%。
車企的成本壓力之下,動力電池的毛利將會在2017年出現明顯下滑,同時原材料的價格也會隨著產能逐步釋放中穩步下降,未來動力電池成本下降的著力點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規模化效應顯現;二是制造合格率提升;三是源于自動化程度提高。
5、資本方面:1200億元/55起
國內鋰電產業投資(含擬投資)超過1200億元,實際投資550億元,其中動力電池、正極材料、隔膜投資額最多;動力電池和正極材料投資規模較大,一方面與項目資金需求有關,另一方面市場機會有關。
與投資并行的是瘋狂的資本兼并購。國內鋰電產業并購項目55起,并購案例類型有:1)產業上下游整合;2)跨界收購,開拓新業務。利潤較高行業鋰材料、設備關注度較高。多家企業通過并購整合加速產業鏈上下游延伸,鎳、鈷、鋰資源型標的關注度提高。
6、四大關鍵材料方面:340億元/50.8%
四大關鍵材料產值340億元,增長50.8%。2016年四大材料產值增長超過50%,
主要原因:1)正極材料和電解液價格大幅上漲;
2)動力電池產量增長,拉動材料需求;
3)國產化率進一步增長,出口量繼續保持增長,負極出口超過15%。
7、新型材料方面:8大類
按照國家的規劃目標,動力電池企業提升產品性能已經迫在眉睫,其中最重要的途徑就是通過材料的不斷升級來實現。據不完全統計,進入2016年以來,包括高鎳三元、硅碳負極、三層復合隔膜、新型鋰鹽LiFSI、水性粘合劑、石墨烯復合導電漿料、有機硅膠、相變材料等8大類新型材料處于產業化提速或正在被業界試用狀態。
8、碳酸鋰方面:6起兼并購/8個項目
從今年整體情況來看,受新能源汽車行業波動影響,下游需求沒有達到預期,碳酸鋰價格從年初最高18萬元/噸左右逐漸跌至12萬元/噸左右,到了下半年基本處于“趨穩”狀態。而基于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長遠看好,今年仍有大量投資用于碳酸鋰標的的兼并購,很多鋰產品生產企業都啟動了擴產項目。
6大兼并購及投資事件分別是:堅瑞沃能入主澳洲Altura礦業、比亞迪與鹽湖股份等合資5億成立新公司、*ST江泉騰籠換鳥擬22億元收購瑞福鋰業、西部礦業擬作價17.76億元收購青海鋰業100%股權、吉恩鎳業5.13億元收購加拿大鋰礦公司、贛鋒鋰業進一步收購RIM公司18.1%股權。
8大擴產項目分別是:天齊鋰業投20億建設年產2.4萬噸電池級單水氫氧化鋰項目、贛鋒鋰業投3.03億建2萬噸單水氫氧化鋰、斯太爾1.8萬噸碳酸鋰項目、江特電機年產6000噸碳酸鋰技改項目(已經完成)、瑞福鋰業年產2萬噸碳酸鋰項目(預計2017年投產)、永正鋰電年產5000噸電池級氫氧化鋰/高純碳酸鋰項目、肥城投資11億年產2萬噸碳酸鋰項目12月試運行、青海鹽湖比亞迪將啟動3萬噸碳酸鋰項目。
9、設備方面:50%/三高三化
鋰電設備最早出現在日本和韓國,但中國鋰電設備行業經過近15年的技術引進和學習,已經在市場中具備了領先優勢。目前國產化程度達到50%的水平,份額還在不斷提升,預計到2020年將提高到80%。可以說,鋰電池中國制造的時代已經到來。
值得一提的是,為適應鋰電池制造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鋰電設備將朝著高精度(提高實際值與目標值之間的差距)、高穩定(單機平均無故障時間越來越長)、高速度(生產效率提高)和自動化(提高生產效率)、無人化(減少人工成本、減少人為誤差)、數字化(對鋰電池生產的重要環節進行在線監測和數據收集)方向發展。
上一篇:電池材料市場暴漲90%
下一篇:動力電池新材料界的“網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