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935次 | 2018年10月11日
企業跨界造車,莫讓沖動大于理性
最近,業內流行一個說法:賣手機、賣空調、賣電腦、賣吹風機的都跑去造汽車。
雖然這僅是一個段子,但卻掩蓋不住巨頭們的野心。
前有樂視的電動跑車,后有蘋果的自動駕駛汽車、京東的無人貨車、戴森的電動車,各界大佬們的加入,讓傳統汽車業格外熱鬧。近兩年,電子、互聯網與汽車產業之間的跨界并購也十分火爆。阿里與上汽合作、華為參股威馬、騰訊投資蔚來汽車、董明珠拉上王健林豪賭銀隆、五糧液收購奇瑞旗下凱翼汽車股份……
董明珠、馬化騰、王健林、賈躍亭......每位大佬心中都有一個“造車夢”,并在為之不懈努力。
不過,可以看出,蘋果、三星、華為雖然都涉及汽車產業,但“心思”各不相同。蘋果意在整車制造和自動駕駛,三星則主攻動力電池,而華為則是看上車聯網。
誠然,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是當前全球汽車工業發展的大趨勢,引得眾企業不惜砸下重金跨界進入。智能化是汽車消費需求的下一個藍海,而具有互聯網基因的新造車企業在智能化領域具有先天優勢。但還要看到,汽車制造是一個成本密度很高的產業,其同時具有很高的技術、市場、政策門檻,需要企業有積累、能夠長期投入、有龐大的資金支撐。
目前跨界造車的部分電子企業,其營收體量很難支撐耗資巨大的造車業務,同時在供應鏈資源、AI智能、互聯網運營等方面也還在積累階段,尚需謹慎。從過往的例子來看,因造車而資金鏈崩盤的企業的案例不在少數。進入新產業初期鋪的攤子太大、過于分散,往往會讓企業在資金、人力等方面消耗過大。電子企業要充分認識到汽車產業的風險,做好長期投入、資金的準備,有長期的規劃和定力。
企業跨界造車,莫讓沖動大于理性。電子企業造車不一定都要成為主流玩家,可偏重細分市場、著力提升用戶體驗,增加亮點和賣點。電子企業也不可盲目參與整車制造,而或可在組件制造、顯示屏、電池、半導體芯片、車載系統等智能電子化裝備和零部件方面發力,成為智能汽車領域一股重要的技術力量。
下一篇:探討:蔚來,與換電模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