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234次 | 2018年10月08日
動力電池回收市場前景廣闊 梯級利用是發展方向
:廢舊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仍處于初級階段
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經處于“爆發期”,而廢舊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仍處于“摸石子過河”的階段。在行業發展初期,就要對企業入局設一定門檻,避免企業單純為利益處理廢電池而對環境造成污染。
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增長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增長。其中,銷量從2013年1.8萬輛增至2017年達77.7萬輛,漲幅達4216.7%。到了今年,雖然受到補貼調整等影響,但新能源汽車銷量仍保持高速增長。2018年1-8月,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60.1萬輛,同比增長88%。到2018年,預計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150萬輛。
動力電池回收市場前景廣闊,市場規模巨大
梯級利用是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最具前景的細分市場。近年來,動力蓄電池產銷量逐年攀升,隨之而來的是大量面臨退役、報廢的電池。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動力電池PACK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預測從企業質保期限、電池循環壽命、車輛使用工況等方面綜合測算,2018年后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將進入規模化退役,預計到2020年累計將超過20萬噸(24.6GWh)。此外,如果按70%可用于梯次利用,大約有累計6萬噸電池需要報廢處理。
預計到2020年累計退役動力電池將超過23萬噸(21GWh)。由于2016年以來新能源乘用車80%以上搭載三元材料動力電池。所以,2020年以后三元材料動力電池的報廢量將有明顯的增長。
迅速增長的動力蓄電池退役量為動力電池回收產業帶來巨大市場
從廢舊動力鋰電池中回收鈷、鎳、錳、鋰、鐵和鋁等金屬所創造的回收市場規模在2018年將超過53億元,2020年將超過100億元,2023年廢舊動力鋰電池市場將達250億元。不同類型的動力電池金屬含量不同,對應的可回收利用金屬量及價格也不同。據預測,2018年新增報廢的動力電池中,鎳的可回收利用量較高為1.8萬噸。進行測算后,鎳相應的回收價格達14億元。與鎳相比,鋰的回收量雖然相對較少,但測算后的回收價格遠超過鎳達到26億元。
未來五年內磷酸鐵鋰電池是回收利用的主要對象
從退役動力電池的類型看,到2022年前退役動力電池的主力都將是磷酸鐵鋰電池;2023年后退役三元動力電池將占主流。因此,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首先要面臨磷酸鐵鋰電池的回收利用問題。磷酸鐵鋰的再生利用價值很低,目前可免費回收甚至收費回收,但是可很好地進行梯級利用。
就鋰電池再生利用而言,可供再生利用的廢舊鋰電池來源不僅來自直接報廢的退役動力電池,還有廢舊的消費鋰電池、電池企業等的生產廢料、報廢的梯級利用電池等重要來源。經過測算,未來5年內主要的再生利用電池仍然是缺乏回收價值的磷酸鐵鋰電池。但三元動力電池的再生利用量將從2020年開始快速放量,并超過消費鋰電池的再生利用量;從2023年開始,三元動力電池將進一步超過磷酸鐵鋰電池成為再生利用的主要對象。
行業規范是當務之急
在行業爆發前期,廢舊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仍處于“摸石子過河”的階段,需要相關管理規范的逐步完善和推進。2018年初,工信部等七部委聯合發布了《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鼓勵開展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推動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模式創新。強調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要求汽車生產企業承擔動力蓄電池回收的主體責任,該辦法已于2018年8月1日開始施行。
盡管鋰動力電池不含鉛、鎘等重金屬,但電解液中仍然有鎳、鈷、錳等重金屬,電解液、含氟有機物也有污染。如鋰動力電池電解液中的六氟磷酸鋰,它在空氣環境中容易水解產生五氟化磷、氟化氫等有害物質,對人體、動植物有強烈腐蝕作用,因此要特別注意溶劑和六氟磷酸鋰的處理。
動力電池回收行業從一開始就需要門檻和規范。企業要么不處理,要么全方位處理。避免企業為了利益,僅處理部分能獲利的材料,對環境造成污染。
產業鏈上下游聯盟合作將顯著加強
梯級利用企業將與電池企業的融合發展。梯級企業發展的必然方向是“儲能”,而電池企業也將儲能市場作為必爭之地,因而是目前梯級利用布局的主要力量。隨著兩類企業的互相滲透與重組整合,未來將形成一批兼具動力電池、電池梯級利用及儲能業務的電池龍頭企業。
再生利用企業將與資源材料企業的融合發展。再生利用企業正在積極向材料轉型;對資源和材料企業而言,再生利用也是必爭之地。隨著兩類企業業務領域的互相滲透與融合,未來將形成一批兼具資源、回收、材料業務的電池材料龍頭企業。
產業鏈上下游在回收領域的戰略聯盟與合作將顯著加強。動力電池回收責任機制安排,以及電池回收利用的系統性復雜性決定了上下游企業必須加強協同合作。
國企實施動力電池回收的產業環境將日益改善
但未來實施動力電池的回收,上述現象有望得到大幅的改觀。一則“新時代”國家大力推動綠色發展,環境監管、督查整治力度空前,環保不達標的企業難以生存。二則隨著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推行及動力電池溯源和監控系統的運行,各產廢單位售廢偷稅難度將顯著加大、廢舊動力電池流入非法渠道的可能性也將顯著降低,民營回收企業的“不開票”優勢也將逐漸喪失。
另一方面,國家為了推動電動汽車的發展,鼓勵許多國有公交集團、出租車公司及其他專用車單位率先使用電動企業,這些單位將是一段時期內退役動力電池的主要產廢單位。他們出于“國有資產流失”等考慮,更愿意把退役的汽車及電池交給國有背景的企業去做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