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472次 | 2022年12月01日
大眾福特"抱團取暖"是老牌車企的必走之路嗎
此前有消息稱美德兩國汽車業巨頭福特與大眾與今年六月開始商討合作事宜,之后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HerbertDiess)在一個專訪中表示,大眾正與福特就歐洲小型商用車的合作展開討論。迪斯同時表示,雙方的合作談判可能會走得更遠,包括與福享其MEB電動車生產平臺,也有可能利用福特Ranger的生產平臺來生產其Amarok皮卡。
據知情人士透露,福特與大眾組建聯盟的范圍已經擴大,包括在自動駕駛方面的潛在合作,以及為彼此制造汽車產品。
福特首席財務官鮑勃·尚克斯(BobShanks)表示:“合作不受任何形式的限制,無論是不同的技術類型,產品細分還是地理位置,我們就如何在全球范圍內互相幫助進行了廣泛的討論。”
大眾首席財務官弗蘭克維特(FrankWitter)表示:“大眾汽車愿意與美國汽車制造商分享其MEB電動汽車架構”,同時維特還聲稱,大眾正專注于為推出基于MEB的車輛進行必要的準備工作,其中第一輛車計劃于明年晚些時候投入生產。基于MEB的汽車將在大眾德國茨維考工廠生產,該工廠目前正在轉變為電動汽車工廠,大眾預計將使用其MEB架構制造1000萬輛汽車。
另外,大眾正計劃擴大其在美國田納西州唯一一座裝配廠的規模,或者新建電動車生產工廠以增加其在美國的產能,擴大其向美國消費者提供的產品數量。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何以結盟
大眾與福特多年來在市場上針鋒相對,而在此時卻要“化敵為友”,對于兩家老牌汽車巨頭而言,這場合作背后的原因一定存在著多層因素。
對于大眾而言,首當其沖的就是柴油門,數百億美元的巨額罰金和諸多高管的離職使得大眾有些狼狽,與此同時,為了滿足日益嚴苛的排放標準,在升級內燃機車型方面也要投入大筆資金,對于這一時期的大眾而言,節約開支顯得尤為重要。
但就在去年一年時間,為使電動汽車及自動駕駛汽車上路,大眾的研發成本就高達131億美元,這對于大眾而言是難以接受的,于是尋求合作,降低研發成本就成為了必然。
對于福特來說,雖然沒有巨額罰金,但日子同樣拮據。
福特9月份的在華業績下降幅度達到了43%,這個曾經讓福特賺得盆滿缽滿的市場開始出現虧損,從2018年初至今,福特汽車的股價已累計下挫27%。另外福特正著手進行一項耗資巨大、耗時數年的全球重組,并剛剛放棄了原定于2020年完成的利潤率目標。
與此同時,福特迄今為止沒有生產出一款令人滿意的電動汽車,但是它的老牌競爭對手通用和日產卻分別拿出了BoltEV和Leaf,于是在此時,與昔日對手合作是降低成本、加快新車和技術推向市場的一種好的方式。
八字相合?
同為汽車行業巨頭的大眾與福特分別處于德美兩國,這場跨越大洲的合作僅僅是為了“漂洋過海來看你”嗎?顯然不會,大眾與福特之間除了彼此需要之外,兩者之間還很有淵源。
早在1987年,大眾與福特就是一對難兄難弟,在經濟不景氣的南美,兩家公司聯合成立了Autolatina汽車銷售公司,大眾和福特分別持有51%和49%的股權,當年大眾與福特的產品由一家公司負責營銷,一派和諧的氣氛,雖然這家聯合成立的公司在1995年解散,但卻給雙方留下了一段“美好的記憶”。
在今年八月份,有消息稱福特欲將南美市場的業務出售給大眾,雖然雙方都進行了辟謠,但參考福特在南美的慘淡銷量,以及內部消息稱福特首席執行官韓愷特(JimHackett)正在考慮離開南美市場,這“謠言”還是有可能成真的。
另一個福特與大眾合作的原因來自于大眾的實力,2018年上半年里,大眾集團營收同比增長3.5%達到1194億歐元,雖然在Q3里受到整體市場環境的影響,大眾的業績也在下滑,但縱觀全年,可能與豐田一爭高下的,也只有大眾了。
再者,大眾與福特“八字相合”,雙方都在電動汽車及自動駕駛等領域有巨大投資,但收益甚微,雙方在這方面抱團可能會有更大的進展。
最近一段時間,無論是大眾還是福特都對未來表現出了很強的自信。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大眾汽車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表達了他對大眾電動車計劃的信心,甚至宣布,到2020年,大眾將提供與特斯拉水平相當但價格只有一半的車型。
迪斯還說:“我們現在變得非常強大。我們已經在電動汽車領域投資了300億歐元,我們在茨維考重建立了一家工廠,同時我們正在上海建設一家電動汽車工廠。我們最早將在2019年推出極具吸引力的大眾電動汽車。”
另外福特方面也是信心滿滿,在一個由好萊塢巨星布萊恩·克蘭斯頓(BryanCranston)主演的電視廣告中,福特大膽地宣稱:“Talkdoesn’tgetthingsdone.Buildingdoes.”(我是否可以翻譯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并且最精彩的是在廣告中還展示了福特即將推出的車型,包括一臺混動或是純電動的Mustang。
艱難抉擇
不過事情真的得有這么樂觀嗎?或許目標可以達成,但過程并不簡單,除了市場的下挫和成本的上浮,最有可能撼動傳統巨頭地位并改寫將來十年汽車發展方向的是諸如特斯拉及Waymo這類“科技公司”。剛才提到大眾斥巨資開發電動汽車及自動駕駛技術,但是遺憾的是,大眾集團內最領先的自動駕駛技術依然遠遠落后于Waymo。
另外在動力電池的采購規模上,大眾及一眾的傳統車企遠遠落后于特斯拉,進而傳統車企制造電動車的成本也很難得到突破。大眾高管曾多次表示:普及電動汽車唯一辦法就是通過規模效益降低生產成本,這可能才是大眾與福特合作的重要因素,在MEB平臺上開發更多的車型,占領更多的市場,擴大采購規模降低生產成本。
類似于工業革命,電動汽車的推廣也是一次革命,對于傳統車企而言,在變革中維護地位的難度不容小覷,既有一眾科技公司在智能電動汽車關鍵技術上的領先,又有諸多造車新勢力和跨界造車企業對市場的“覬覦”,還有一點就是消費者們根深蒂固的“價格思維”。
與內燃機汽車相比,電動車的成本很高,但從用戶的角度來說,一份大數據報告顯示,只有當新能源汽車的價格能夠和相對應的燃油車價格相當,甚至更便宜,才會更容易接受,所以如何用更大的制造規模來降低成本也是車企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哦對了,有必要補充一句,在傳統車企大佬們還在拍著腦門想如何降低電動車生產成本的時候,幾年前被他們恥笑的特斯拉憑借純電動汽車在Q3再次實現了盈利,汽車業務收入60.98億美元,毛利15.73億美元,毛利率達到了25.8%。驚喜不驚喜?刺激不刺激?
在這個傳統汽車產業存在被顛覆可能的時間點上,自信歸自信,擔憂歸擔憂,不過似乎汽車巨頭們并不打算把寶只壓在自己或者一個合作伙伴上,廣撒網似乎已成趨勢。
大眾在年初宣布了與硅谷的自動駕駛公司Aurora合作開發自動駕駛,這家名氣并不大的公司是由谷歌、特斯拉和優步的前自動駕駛主管人員聯合創建的。另外,他們還拉來了SpaceX的前軟件工程負責人。
就在上個月,Aurora獲得賓夕法尼亞州交通局授權,成為賓州首家可在公共道路進行無人駕駛實驗的公司,聽起來還不錯不是嗎?
不過大眾似乎對這個合作伙伴還不夠放心。上個月大眾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被傳出打算用137億美元收購Waymo僅10%的股份,不過這一打算被監事會扼殺在了萌芽。
不僅僅是大眾,福特也在行動,福特計劃2025年在中國全面提供電氣化解決方案,并且在2017年就加入了百度的阿波羅計劃,與百度攜手開發自動駕駛,另一個合作伙伴是眾泰,福特與眾泰在電動汽車研發及網約車服務等方面攜手。
對于傳統車企而言,如果不能快速找到方向并持續發力,在未來的十年便存在著被洗牌的風險,是投入大量資源拼一把,還是直接放棄轉而與科技公司簽約可能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抉擇。
不過至少就現在來說,各位傳統汽車巨頭似乎并不打算束手就擒,但是以一己之力來應對如此密集且復雜的挑戰,無論是技術上還是資金上都有些捉襟見肘,可能“抱團取暖”才是不得已而為但又“真香”的選擇吧。
下一篇:非車用鋰電池市場的未來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