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241次 | 2023年08月26日
CATL憑什么在動力鋰電池領域"橫行霸道"?
文/A股君
出品/節點財經
位于我國東南一隅的福建,多山臨海,自古以經商和移民聞名。包括中藥龍頭片仔癀、今日頭條、美團等在內的多家知名公司的創始人均源于此。
在這片土地的東部,有一座人口不到300萬、2019年生產總值不到2500億元的地級市寧德。這座海峽西岸的港口小城,因為多山且地理位置特殊,很長時間里GDP位于省內倒數幾位,經濟狀況不盡如人意。不過,近幾年這里卻誕生了一家市值高達7500億元的上市公司。它就是寧德時代。
作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鋰電池公司,寧德時代雖然成立不過短短十年,但因為受益于智能電動汽車的政策紅利,業績上升令人矚目。同時,公司在資本市場同樣發展迅猛,2018年六月創業板上市以來,不到三年市值就暴增了超十倍。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過去的2020年,在特斯拉的帶動下,新能源汽車行業在全球資本市場迎來一波上漲行情。作為背后的“隱形冠軍”,逐步走到臺前的寧德時代進一步暴漲,最高峰時市值漲至約9500億元,超過傳統能源巨頭我國石油,離萬億市值只差一口氣。持有寧德時代近25%股權的創始人曾毓群,也在一年之內身家暴漲超過千億元,成為福建首富。
這家鋰電巨頭背后,究竟有什么特殊性?寧德時代憑什么能夠在國產動力鋰電池領域基本實現“贏者通吃”?
/01/ 新造車浪潮 背后的隱形冠軍
2020年,汽車行業激流涌動,“純電動化”浪潮席卷全球,市場格局重構在即。
短短一年,國內造車新勢力蔚來汽車的市值從30億美元左右快速漲至近900億美元,幾乎和手機巨頭小米集團旗鼓相當。理想汽車和小鵬汽車上市也不例外,不到半年市值從IPO前的不到50億美元,快速攀升至300億美元左右。
資本熱切關注的動力之一是行業龍頭特斯拉的亮眼表現。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特斯拉卻以一只“巨獸”的姿態起身,以全年49.55萬臺的交付量實現了盈利。這推動公司股價一路上漲,其創始人馬斯克也得以摘下全球首富桂冠。
電動汽車行業熱潮高漲下,新的競爭者也急劇涌入。比如,國內科技巨頭百度與吉利成立合資智能汽車公司;小米造車傳聞屢次傳出;包括上汽、長安、東風、長城、吉利乃至比亞迪在內的傳統車企巨頭也爭相出擊,成立獨立高端智能電動汽車品牌。“百車大戰”在即。
這股新造車浪潮也讓行業背后更多的隱形冠軍逐步走到了臺前。
此前,新能源整車廠的挑戰除了產業鏈高度復雜、資金需求大,也在于零部件廠商的可選范圍過于有限。假如將電動汽車類比為手機,品牌商的研發和生產離不開芯片制造商的配合。比如,假如失去了高通供應的高端芯片,多家國產手機廠商可能很難將旗艦配置的新款手機推向市場。
對新能源汽車品牌商來說也是如此。在制造電動汽車時,目前動力鋰電池、自動駕駛等零部件廠商的可選范圍依然不多。
以動力鋰電池為例。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動力來源,是其能夠持續運轉、區分于燃油汽車的關鍵零部件。動力鋰電池有兩大主流技術:三元鋰離子電池和磷酸鐵鋰離子電池,二者的差別重要在于電池的正極材料不同。三元電池能量密度更高,同等質量下能夠支撐更長的續航里程;磷酸鐵鋰因為不使用貴金屬鈷而更具成本優勢,穩定性也優于前者。
不過,在這個領域,目前國內有代表性的公司仍然屈指可數。從全球范圍來看,動力鋰電池這個細分賽道的代表公司包括日本索尼、松下,韓國三星、SDI、LG等公司。而國內公司中,有代表性的公司包括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而寧德時代無疑是最近十年最值得關注的一家。
/02/ 走出寧德小城
寧德時代創始人曾毓群出生于1968年,是60年代草根創業者中的經典代表。
作為學霸,曾毓群17歲時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工程系的本科,離開了家鄉福建;畢業后他又相繼在華南理工大學和中科院攻讀了碩士和博士。在中科院讀博期間,他對電池研究出現了深度興趣。
擁有不錯的教育背景,曾毓群畢業后很快被分配到福建的一家國企。但僅僅工作三個月后,他就選擇放棄這一“鐵飯碗”,跑去廣東東莞,進入一家美資代廠新科磁電廠。
新科磁電廠隸屬于全球最大的獨立硬盤磁頭供應商“香港新科”(SAEMagnetics),彼時是全球超七成的硬盤磁頭的供應商。公司1986年被日本半導體集團TDK收購。在這家代廠里,曾毓群開啟了自己的工程師生涯,31歲就成了最年輕的技術總監。
因為同樣對鋰離子電池等新興產業很有興趣,1999年,SAE執行總裁梁少康、曾毓群以及其在SAE的頂頭上司陳棠華三人決定辭職創業,共同成立了一家主營做MP3、手機鋰離子電池的“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mperexTechnologyLimited,ATL)。
在后來的某次采訪中,曾毓群曾解釋過ATL這個名字的另一含義:AThinLightBattery,一塊輕薄的電池。
創業初始,ATL幾乎稱不上有什么核心技術,只能先通過購買專利開啟業務。彼時,ATL向貝爾實驗室購買了電池專利授權,但沒想到貝爾電池技術存在一個很大缺陷,那就是手機鋰離子電池容易鼓包。
這一點,讓曾毓群的團隊感到有些意外。不過,也讓其看到了機會。曾毓群團隊從研究電解質入手,通過測試優化方法最終解決了聚合物電池反復充放電容易鼓包的問題。憑借著這一技術改善,ATL隨后拿到了蘋果、三星等多家大公司客戶的訂單,2002年即實現盈利。
隨后,手機等消費級數碼產品快速發展,鋰離子電池行業迎來了春天,這股潮流還延伸至長期被傳統燃料掌控的汽車產業。
看到電動汽車領域的發展機會,2008年,在曾毓群的主導下,ATL設立了動力鋰電池部門。
不過,對最初創業的三人來說,此時也面對著一個控股權落空的問題。在ATL發展的過程中,為了應對快速擴大的產量需求,公司曾經兩次引入外部資金,其創始團隊因此出讓了自己的大部分股權。彼時公司的大股東正是日本TDK。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011年,曾毓群團隊下定決心,以股權轉讓的方式,將ATL大部分業務打包售出。ATL中的動力鋰電池部門則從TDK抽離后,成為了如今的寧德時代,簡稱為CATL(ContemporyAmperexTechnologyLimited)。
而將ATL的動力鋰電池團隊本土化,也成了曾毓群2011年回到家鄉寧德創業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