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468次 | 2022年08月18日
受"雙積分"政策下動力鋰電池行業的發展影響
“‘雙積分’管理辦法實施在即,新能源汽車產業正面臨產能急劇擴張、產業鏈存在短板、回收利用滯后等難題。”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副院長宋顯珠在4月21日舉辦的2018首屆中國新能源動力電池暨儲能產業大會上指出,居高不下的成本和難以突破的能量密度水平已然成為動力電池行業急需邁過的兩道坎。
記者現場獲悉,動力電池行業洗牌速度正進一步加快。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在會上指出,2015年至2017年,動力電池相關配套企業已從150家降至100家左右,這意味著1/3企業已出局,未來行業競爭格局將更加激烈。
企業難承高成本
記者了解到,動力電池企業正面臨“降本危機”,一面是電池原材料價格的不斷上漲,一面是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逐年退坡,動力電池企業普遍承壓。
“技術決定了一家企業到底能飛多高,質量決定能飛多遠,而成本則決定了這家企業到底能不能飛。”力神動力電池系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寶興坦言,由于原材料成本持續上漲,而電池售價因國家政策影響不斷下調,電池企業的成本壓力巨大。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據悉,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2017年印發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和動力電池升級工程,開展動力電池關鍵材料、單體電池、電池管理系統等技術聯合攻關,加快實現動力電池革命性突破,到2020年,在突破能量密度瓶頸的同時,力爭成本降至1元/瓦時以下。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在會上表示,盡管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全球第一,但能否一直保持領先水平尚無絕對把握。葉盛基認為,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還沒有完全形成,產業化水平較低,關鍵技術、電池性能和成本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現有的價格成本完全靠補貼支撐,就像孩子斷奶就沒法活一樣,新能源汽車產業還需要整個行業共同呵護,只有把步伐走穩才不會摔跤。”葉盛基強調。
技術路線存爭議
“由于續航能力不足,現在我們不是在充電,就是在去充電的路上。”深圳市時代高科技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田曉波在現場坦言。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也表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必須要盡快解決里程焦慮。
續航能力已然成為動力電池競爭力的制高點。然而到底何種動力電池技術更具發展潛力,與會嘉賓進行了熱烈討論。
據了解,鋰硫電池被業內認為是最具潛力的高能量密度儲能器件之一。資料顯示,鋰硫電池利用硫作為正極材料,電池理論比能量最高可達2600Wh/kg,遠超現已廣泛應用的鈷酸鋰電池。
然而目前鋰硫電池尚處于科研階段。楊裕生預測,未來3-5年內鋰硫電池很難實現應用,“甚至十年八載也不算悲觀”。目前,鋰硫電池主要有五大技術難點,安全性低、體積比能量低、放電倍率低、能量轉換效率低和循環次數低。
此外,鋰空氣電池也是一種非常有潛力的高比容量電池技術,其利用鋰金屬與氧氣的可逆反應,理論能量密度上限達到11000Wh/kg。然而,業內對其爭議不斷。楊裕生認為鋰空氣電池能量轉換效率過低,壽命短,很可能“遠水解不了遠渴”。南京大學教授、國家周豪慎持樂觀態度,他認為鋰空氣電池雖然困難很多,但前景可觀。“我們已在催化劑、隔膜等方面進行研究實驗,下一步仍要解決綜合效率的問題,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對于業內公認較為理想的氫燃料電池,楊裕生也提出了質疑:“有觀點認為氫能轉換率高且清潔,我認為并不完全正確。制氫需用燃料電池發電,氫氣壓縮、運輸同樣消耗能源,整個過程仍會排放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他強調,燃料電池優越與否有待實踐檢驗。
“電動汽車最終目標未必是純電動車,未來最為理想的低碳化電動汽車應是由光伏和風電為動力電池充電,通過生物質給發動機提供能量,或者不燒油的燒醇類的增程式電動車。”楊裕生展望道。
產業鏈競爭加劇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17年動力電池企業配套量前5名依次是:寧德時代105.68億Wh,比亞迪56.6億Wh、沃特瑪24.12億Wh、國軒高科20.48億Wh、比克16.55億Wh。其中,寧德時代的市場份額一躍超過比亞迪,由2016年的20.6%提升到2017年的29.2%。
伊維經濟研究院研究總監吳輝也在現場分析稱,201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結構和企業競爭格局發生了明顯變化,龍頭企業由比亞迪變為寧德時代,力神、中航鋰電、萬向、光宇、中信國安等企業下滑明顯,孚能、比克、億緯鋰能、江蘇智航、廣東天勁等企業強勢上揚。
劉彥龍對此表示,未來市場將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只有擁有雄厚技術積累、足夠資金支撐、理性的市場定位以及能夠對市場快速反應的電池廠商才能占得先機,贏得市場。
對此,多位參會企業代表也表示,未來的市場競爭將不再僅是產品或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平臺、產業鏈的競爭。
比亞迪電池事業群第二事業部總監張春昱透露,比亞迪目前已具備一定規模的電池回收利用生產線,但未來比亞迪將放開該部分業務,與同行企業合作推進回收利用相關工作。上海電氣國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雷鳳平也表示贊同,他強調“動力電池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共贏大勢所趨,市場如此巨大,僅靠單一企業難以獨領行業發展。”
宋顯珠呼吁,動力電池上下游產業之間應建立有效運行的政產學研合作新機制,圍繞共性關鍵技術開發、知識產權許可和保護、標準研究、政策措施建議等交流協作,促進動力電池及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他認為,業界需要共同努力,進一步提升動力電池產業技術創新力和市場競爭力。
上一篇:簡述動力鋰電池系統中的液冷板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