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490次 | 2022年08月16日
動力鋰電池白名單再度回歸 質疑聲卻四起
4月26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在公開場合提出,將啟動汽車動力蓄電池和氫燃料電池行業白名單申報工作,《汽車動力蓄電池和氫燃料電池行業白名單暫行管理辦法》也于同日發布。時隔一年多的動力電池白名單再度回歸,在業內一時疑問、詢問、質疑聲四起。近幾年來動力電池業的發展景象,被一些行業大咖們形象地總結為“波瀾起伏”,但“濤聲依舊”。
白名單的前世今生
2015年3月,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的通知》(國發〔2012〕22號),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4〕35號)要求,引導規范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健康發展,國家工信部制定并發布了《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并從企業基本要求、生產條件、技術能力、質量保證能力等7個方面,對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給出規范意見,符合這份規范條件的企業名錄,被業內稱為動力電池白名單。
從此后的2015年11月開始,陸續有四批共57家動力電池和系統企業進入白名單。盡管任何部門都沒有明確提出動力電池白名單與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掛鉤,但電池白名單與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之間一段時間的“默契聯動”,一度讓動力電池業內將白名單當成配套車型可登上新能源汽車目錄的“潛規則”。正因如此,國內動力電池企業為了達到白名單要求,在產能、技術等多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梢哉f,彼時白名單的出現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整個動力電池行業的發展。
2016年11月,在《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的基礎上,工信部組織形成了《汽車動力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17年)》(征求意見稿),并公開向全社會征求意見。但由于“征求意見稿”中在產能要求上比2015年版的規范條件提高了40倍,一時在業內掀起了軒然大波。國內眾多動力電池企業認為,“征求意見稿”過分強調產能要求,必將導致行業部分企業盲目擴產,并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且相關標準過于苛刻,爭論之聲四起,導致在征求意見后的最終政策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出臺。而由此產生的連帶效應是,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對于上級主管部門“扶優扶強”的行業發展期望有所領悟,并開始在多個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動力電池業也迎來了一輪“擴產競賽”。或許是因為部分企業對國家政策的理解不夠充分,這期間的盲目擴產讓一些實力相對較弱的企業進入了“淘汰通道”。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而不同于前兩輪白名單均由工信部根據《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進行管理發布,此次組織開展白名單管理和發布工作的是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并將對企業白名單實施動態管理,每三年對白名單內的企業進行一次復評,白名單企業如有違規將被撤銷其白名單資格。
可以說,第一輪白名單為動力電池行業帶來了繁榮與清醒,行業集中度得到提高,而行業洗牌的模式也開始隱現。第二輪白名單因在產能等方面指標過高讓業界爭議頗多,最后不了了之。此次動力電池白名單再度回歸的消息一出,隨即引發業界眾多質疑,到底“意欲何為”?
和補貼掛不掛鉤?
有媒體報道,本輪回歸的白名單主要是出于行業自律的角度,因此不會與新能源汽車補貼掛鉤。但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在接受電池中國網采訪時表示,由于動力電池產品在進入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前,要經過一系列嚴格的檢測、審核等程序,因此,如果白名單不與補貼掛鉤,完全由企業自主選擇,那么動力電池企業參與白名單申報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最終有可能導致白名單有名無實,最終無法執行下去。
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新能源汽車創業投資子基金合伙人兼總裁方建華也持同樣觀點。他認為,如果白名單沒有和現有補貼目錄掛鉤,也就意味著缺乏約束力,企業自愿申報的積極性將大打折扣,白名單也將失去參考價值。劉彥龍同時也強調,即便白名單與相關政策掛鉤,那么相關機構在白名單評審和管理發布環節也不應增加企業負擔,不能讓企業為應付白名單“任務”而“疲于奔命”,增加企業的經濟負擔,影響動力電池企業的正常發展。
下游車企如何認可?
近年來,受益于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快速發展,動力電池產業得以迅猛增長,下游車企已經成為檢驗電池廠商的試金石。劉彥龍認為,白名單一旦出臺后,能不能真正反應電池企業在行業中的情況也值得商榷,車企認不認可還有待檢驗,對企業的產品質量、生產能力的評價,可能整車企業最有發言權。方建華也表示,要贏得下游整車企業的認可,方可供整車企業選擇動力電池時參考。考慮到新能源汽車技術更新快,對動力電池產品技術和性能要求高,白名單在技術評定和審核方面可能會存在滯后性,能否為車企提供參考也有待商榷。
同時,在汽車動力電池和氫燃料電池評定方面也同樣面臨挑戰。方建華認為,對動力電池企業的評價評定,涉及面很廣,包括硬件條件(裝備、規模、資本)、軟件條件(研發能力、制造能力、管理水平、供應鏈實力),更涉及產品質量尤其是運營效果等。要想做到全面、公正、實時的評價評定絕非易事,簡單地通過材料匯報、專家評審,是很難向社會提供出一份令人信服的白名單,甚至可能會給企業帶來負面影響。劉彥龍也同樣擔心白名單無法真正反映動力電池行業的真實情況,如果評定工作不夠扎實的話,很容易出現數據造假、人情推送的情況,導致評定結果有失公允。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動力電池應用分會秘書長張雨也不無擔心地表示,如果白名單評定的標準不夠完善,評定過程不夠科學透明,甚至出現人為因素干擾的話,那么白名單的評定就難以做到“公平、公正”。而缺乏公信力的白名單一旦出臺,不僅可能達不到推動行業發展的目的,甚至還會阻礙行業的健康發展。
如此,對于白名單評定標準的制定、評定過程的透明和公正性、評定工作的實施和評定結果的落實,都將提出嚴峻的挑戰。白名單的權威性如何得到保證,也將考驗著白名單的評定和審核機構。
“扶優扶強”作用減弱
本次回歸的白名單,出發點仍然是推優選優,引導各類資源向優質企業傾斜。而在動力電池行業培育出幾家具有國際話語權的中國企業,也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需要。上級主管部門也一直在此方面積極地進行引導和嘗試。
自2015年起,工信部牽頭提出的動力電池產業白名單,從產能、技術等多方面要求在引導各類資源向優質資源傾斜方面起到促進作用。動力電池應用分會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全年裝機量為36.45Gwh,其中排名前5的動力電池企業總裝機量達到23.05GWh,占總裝機量的61.8%,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因此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此時再提出從企業規模、生產研發等方面對行業進行“扶優扶強”已經稍顯落后,對于動力電池行業的發展,也不會起到太大的指導作用。
一些動力電池企業負責人也表示,此時業界最棘手的問題,并不在“扶優扶強”,如果真的只是出于行業自律的原因,可能不會優先進行申報。由此不難看出,盡管此次白名單再度強勢回歸,但動力電池行業似乎對此“并不感冒”。
上一篇:全球鋰電池市場規模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