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050次 | 2018年08月11日
菲斯科的戰略布局
特斯拉的資本神話,再加上新能源汽車產業無限的潛在市場,讓萬向集團在菲斯科的競拍中瘋狂了一把。在經過了長達3天19輪競拍后,2月15日,萬向集團以1.492億美元的天價拍下菲斯科。這一價格,是萬向集團起拍價的6倍。
“我不造汽車,我兒子也要造?!弊鳛閲鴥茸畲蟮钠嚵悴考a商的創始人,對于為何如此執意競拍菲斯科,魯冠球給出了這樣一個頗為悲壯的答案。早在1999年,萬向集團便開始試水電動車領域;2002年,萬向電動汽車有限公司成立;2009年,萬向集團宣布投資13.65億元,建設國內規模最大的電動汽車和鋰電池生產基地。然而,由于一沒有汽車生產資質,二沒有掌握電動車核心技術,這些錢幾乎全都打了水漂。
但這并沒有打消魯冠球造電動車的夢想。2012年,萬向集團以2.6億美元收購美國鋰電巨頭A123(現改名為B456),值得注意的是,這家公司正是菲斯科的電池供應商。在這之后,擴大電池生產,向整車生產上游邁進,并打造完整電動車產業鏈,成了魯冠球最大的夢想。
這也就不難理解魯冠球對于菲斯科的“執著”:一方面,萬向集團可借此布局美國新能源汽車,依靠自身完善成熟的產業鏈優勢,幫助菲斯科恢復造血功能,搶占電動車市場;另一方面,萬向集團也可借助菲斯科完善自身的戰略布局,實現從零部件到電池,再到專用車,最終實現電動乘用車生產的技術能力。
我們姑且不論1.492億美元的價格是否當了“冤大頭”,單是菲斯科高達10億美元左右的負債,對于任何一家公司來說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另外,缺乏核心技術,是魯冠球接手菲斯科后,不得不面對的另一大問題。
據悉,菲斯科在美國擁有18項專利,包括3項實用專利以及15項設計專利。其中,在核心技術底盤、混合動力控制系統和控制系統上,菲斯科采用的是量子技術公司的技術,并把其他開發工作和組裝生產統統進行外包,這導致了其在自我創新方面競爭力不足,并給產品日后出現故障埋下了隱患。
在這種情況下,魯冠球除了在資金上需要持續的投入外,更需要在技術上找到突破口。慶幸的是,作為新興產業,魯冠球面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環境和李書福20年前面臨的汽油車產業環境相比,只會更好,不會更差。唯一不同的是,李書福是自己一榔頭一榔頭敲出來的汽車王國,而魯冠球如今走的卻是捷徑;另一方面,有一個暫時已經取得成功的特斯拉作為榜樣,姑且也可以當做是菲斯科的發展方向。
尋得魯冠球這樣一個有錢而且愿意實實在在、長久投入的“金主”,是菲斯科的“幸事”;而進入這個市場前景無限廣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也是魯冠球在做大汽車零部件之后的一個新機會。只是,希望收購這條路不至于讓他走得太艱辛,收獲成功的喜悅也不用等得太漫長。
上一篇:分析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戰略布局
下一篇:探討鋰動力電池使用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