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536次 | 2022年06月28日
"TSLA威脅"和自我突破:新能源汽車提前告別"童年"
只用了5個月,最初被定位為一條"鯰魚"的TSLA已經迅速成長為我國車市的"鯊魚"。這種結局并不意外,或者說早在兩年前TSLA剛簽下在上海臨港的地塊時,這一場景就已經被預言。
只是很少有人會想到,預言會這么快成真,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給車市造成重大沖擊時,TSLA卻似乎獲得了逆勢上漲的催化劑。五月,國產Model3持續第二個月銷量過萬,穩占我國新能源車企銷量榜首,已攫取17.7%的市場份額;和此同時,在我國車市的強勁助力下,TSLA的市值超過豐田,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公司。在全球車企的至暗時刻,TSLA卻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分。
不過,雖然從"偶像派"的形象努力成了"實力派",但從年初秀強股份連奪11個漲停的"TSLA概念"誤炒,到"減配門"、頻繁調價爭議、竊密調查的霸凌投訴,對TSLA的爭議在過去5個月中只少不多。
在TSLA帶來的狂歡、焦慮等復雜情緒下,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整體恢復仍進度緩慢。面對2019年車市跌入負上升和2020年疫情席卷全球的雙重打擊下,從中央到地方,和新能源汽車相關的產業政策鱗次櫛比的推出,新基建東風一次次的將充電樁和新能源汽車送上熱點話題榜,但消費的熱情卻很難點燃,傳統品牌在新能源汽車中的占比不斷下降。和此同時,新造車公司斷裂危機頻頻上演、合作違約事件層出不窮。當然,新的合作嘗試也在不斷呈現。
一漲一落,在新能源市場的眾多不確定性下,TSLA帶來的行業性碾壓、本土新能源車企的生存突圍、以及新能源技術路線的爭議,不得不再次引發業界思考。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提前到來的TSLA碾壓
有人說,2020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車市的節奏都讓TSLA帶著走了,這話并不偏頗。TSLA在2019年十二月國產,2020年一月就以2625輛的產量在國內新能源車企行業排名第五,即使疫情也沒有影響TSLA的生產和銷售,截至五月,Model3今年已在我國賣出30800輛,其中銷量主力是補貼后售價為27.155萬元的國產標準續航升級版車型。
和此同時,過去5個月中,有關TSLA國產將給本土新能源汽車品牌帶來致命打擊的警告聲不絕于耳。但在打破地域保護和以更開放的姿態引入外資的政策風向下,這種警告并無法對TSLA的攻城略地帶來任何影響。
這種"TSLA恐懼癥"似乎滲透到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每一個節點中,包括四月新一版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出臺后,很多車企的第一反應并不是因補貼繼續延長而歡欣鼓舞,而是擔心"30萬元以下"的價格門檻不但不會起到阻擊TSLA的用途,反而有可能促使其將降價,對國內品牌形成更強烈的沖擊。而這種擔憂一語成讖,僅半個月后,TSLA就因為調低價格引發了又一輪的車主討伐。
從三月開始,TSLA因為自動駕駛硬件減配、為迎合補貼新政而持續下調價格,以及事故頻發等爭議事件穩定停留在話題榜上,唯一的一場勝局可能是三月工信部出手,就"減配門"一事對TSLA進行的約談,但最終在進口車待遇上也不了了之。
另一方面,沒有絕對的朋友,也沒有絕對的敵人,在利益為正道的商業邏輯里,TSLA在我國吸引力造成了一邊在腹誹其超國民待遇,另一邊卻在狂蹭其熱度的"矛盾"現象。從今年一月開始,受國產TSLAModel3投產帶動,A股市場妖股頻現,先是模塑科技因為海外孫公司半年前曾接到TSLA定點意向函而持續7天漲停,緊接著秀強股份因在春節后斬獲11連板,最終真相卻是"能否接到TSLA太陽能屋頂訂單尚存在不確定性"的誤炒。
站在消費者角度,在"30萬元的電動汽車只有TSLA最值"的共識下,同樣對TSLA又愛又恨。但TSLA似乎始終掌握著主動權,究其原因,產品在手,競爭力和影響力全有。這可能也是政策層面對TSLA大行方便之道,以期本土車企領悟到這一真諦的良苦用心。
六月二十一日,蔚來創始人李斌在一場論壇中調侃說,TSLA在上海建廠之后,蔚來的銷量反而更好了,因為他們的共同目標是想改變用戶從汽油車到電動汽車的習慣。從我國新能源汽車這半年的生存較量來看,這一表態并不矯情。
雙重夾擊中倒逼成長
假如說疫情是黑天鵝,那么TSLA就是世人皆知的灰犀牛,二者的雙重夾擊,逼迫仍處于"童年"的我國新能源汽車以最艱難的方式加速成長。如何從"鯊魚"口中奪食,現在已經成為本土新能源車企的共同目標。
五月最新銷量數據顯示,國內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7.02萬輛,同比下降25.8%,和此同時,本土新能源汽車的頭部效應和格局分化開始同時呈現。一方面,TOP10廠商份額達70%,同比上升21.6%。另一方面,在TSLA穩居榜首的情況下,自主新能源領頭羊比亞迪和北汽新能源繼續低迷,銷量同比環比皆呈下降狀態;而合資廠商占據了四個席位,分別是一汽大眾、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大眾、華晨寶馬。
疫情和TSLA國產,讓孱弱的新造車公司生存篩選提前到來,今年三月,6位高管離職5位回流至傳統車企,、減薪成為共同選擇,和此同時,以博郡為代表,多起原有合作難以為繼。
不過,車企的動作并沒有停止,五月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中,北汽新能源、比亞迪、廣汽新能源等本土傳統車企的主力產品都開始往更高價格段進發;蔚來我國獲合肥市70億資金馳援,李斌稱"已打通人民幣融資渠道";雖然讓人費解,但一汽轎車和又一家新造車公司零跑汽車牽手,仍讓業界看到更多可能性。
不得不提的是,政策的頂層設計也在隨著新能源市場的格局變化而不斷改變思路,從各地出臺新能源消費補貼,到充電樁、換電模式進入新基建和補貼范圍,再到放寬新能源車企準入條款、放開代工門檻、地方購車指標放開等,促使業內通過整合和開放合作來加速轉型的態度更為明顯。
和此同時,TSLA的可持續成長力讓業內客觀審度新能源的發展路線。某跨國車企我國區高層明確表示,其目標是做和TSLA相同,不依賴補貼、快速占領市場。而資本市場的分析也強調,TSLA的估值為何這么高,是因為其"軟件升級"模式帶來了后續持續的消費潛力,這也應該是國內新能源車企考慮的路線——在整車制造商的基礎上新增科技服務公司的屬性,依次帶動公司市值的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