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576次 | 2021年11月30日
沖擊即機遇,新能源汽車電池產業進入快車軌
接近年尾,新能源汽車產業在2016年的發展已經日臻成熟,加之節能減排、政府優惠補貼、無搖號限制等便利條件,新能源汽車日益成為未來汽車市場的發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新能源汽車發展一日千里,然而銷量卻始終無法與傳統燃油型汽車比肩,除了續航里程、電池壽命等問題引發的焦慮,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鋰離子電池產量不足也成為困擾新能源汽車生產速度的一大誘因。這種行業內外配套公司的產量缺陷,嚴重制約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與規模。
行業發展明朗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國動力鋰離子電池技術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對著巨大挑戰。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截至2016年,我國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已超過100余家,而由于產量過于集中,業內分析認為,動力鋰離子電池在2017年即將面對產量結構性過剩的問題,一批新進入以及產品質量不佳的公司即將面對被淘汰的命運。
從全球戰略規劃層面來看,歐美日三大汽車產業集團的發展重心各不相同。以德國為代表的眾多歐洲汽車公司傳統內燃機的優化和技術革新,因此燃料動力鋰電池技術發展稍顯遲滯。而美國則主推氫能燃料動力鋰電池行業,由于獨立開發電池組成本較高,因此近些年來,美國動力鋰離子電池行業逐漸發展為打造共同的基礎性平臺,等待市場成熟后再由制造商分別進行具體的設計流程。日本的產業規劃重點則放在了自然吸氣技術和混合動力汽車的研發上,同時,燃料動力鋰電池汽車也成為重點研發對象。
由此可見,各國有關動力鋰離子電池的開發盡管側重不同,但依然能看到新能源汽車在未來汽車市場中舉重若輕的地位。回顧我國動力鋰離子電池行業的發展,傳統的制造工藝已經不能滿足目前消費者有關新能源汽車安全性的諸多要求,分散的訂單模式也不利于集中生產,智能化、自動化生產線也越來越成為未來動力鋰離子電池行業的發展趨勢。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三季度財報出爐
我國動力鋰離子電池行業數量較大,且有不少公司已成功在A股市場登陸上市,截至目前,各上市公司三季度財報已紛紛出爐。記者閱覽財報發現,在傳統周期行業相關公司表現低迷的環境下,新能源汽車板塊整體表現向好,帶動動力鋰離子電池行業紛紛走高。市場資金聞風而動,已將目光聚焦到這些具有良好發展前景和潛力的上市公司,動力鋰離子電池行業有望成為接下來的投資熱點。
作為從事鋰離子動力鋰離子電池、電池管理系統研發及生產的高科技新能源公司,中航鋰電在國內新能源汽車頗具波瀾的一年里表現不俗,其母公司成飛集成2016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變動幅度為20.00%至70.00%,業績大幅上升的重要原因在于子公司中航鋰電及集成瑞鵠實際銷量高出預期,收入大幅新增;且鋰離子電池業務產、銷量新增的同時,毛利率提升,最終使得營業利潤新增。
回顧前三季度,受益于新能源汽車產業升級和國產化需求提高,鋰離子電池生產商特別是動力鋰離子電池廠家的投產規模不斷擴大。上市公司正業科技鋰電檢測設備業務上升迅速,帶動公司業績迅速上升。同時,正業科技還收購了集銀科技、拓聯電子,意圖充分利用協同效應,在面板設備、鋰離子電池電子材料業務等方面有更加深入的研究。最新消息顯示,中航鋰電還入圍了2016上半年全球動力鋰離子電池生產商排名前十榜單,得益于電動客車領域的非凡進展,同時,作為一家具有背景的上市公司,中航鋰電在飛機、等項目上也均有所建樹。
目前,在化石能源大量消耗以及清潔能源大量浪費的環境中,儲能產業的藍海逐漸顯露出來。科陸電子抓住其提高能源效率、減少環境污染等方面的優勢,2016年1-九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0.3億元,同比上升37%。其參股子公司國能電池總經理郭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科陸電子不斷加速布局動力鋰離子電池上下游產業鏈,國能電池在今年年初已完成7億安時的產量擴建任務。科陸電子表示,預計未來利潤上升極有望轉移至增量配網用電側項目、新能源車及充電運營、儲能電池及系統等,未來三年有望逐步釋放業績,重現高速上升。
此前,工信部公布了《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公司目錄(第四批),成飛集成、億緯鋰能、智慧能源等上市公司順利入圍。按照規定,自今年五月一日起,新能源汽車公司一旦使用未進入目錄的電池,將無法獲得相應補貼。工信部此舉也是為了提高動力鋰離子電池的行業壁壘,防止其出現野蠻生長狀況,然而此舉也會使未進入目錄的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失去價格優勢,未來我國以自主研發為主導的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將掌握更多先機,在新能源汽車行業中逐漸打牢根基。
問題與隱憂
由于三星電池爆炸事件的持續影響,韓系電池的隱憂逐漸浮出水面,國內一些汽車廠家已經開始低調地更換供應商,更加有部分車型已經停產停售。然而,比起有關動力鋰離子電池安全性的擔憂,無法申請國家補貼也成為制約進口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進入我國市場的一大門檻。因此,盡管往年的第四季度均是新能源汽車的銷售旺季,今年卻呈現了大為迥異的景象,其中原因不言而喻。
有關新能源汽車公司來講飽受沖擊的事實,有關動力鋰離子電池行業卻可以稱之為機遇。國產電池行業逐漸成為汽車廠家的首要考慮目標,出于控制成本以及替換時間的雙重考慮,車企自然會啟動第二、第三供應商以應對電池短缺的情況,短時間內完成供應商替換工作,才能緩解新能源汽車市場后繼乏力的現狀。而這一替換周期,一般來說要一年左右的時間,以目前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來看,暫時不會形成重大利空。
值得注意的是,業內人士指出,國內動力鋰離子電池行業存在高端產品研發不足的隱憂,究其根本,還在于自主研發技術的遲滯。加之生產線供應不足,很多公司為了搶灘巨大市場,不惜盲目擴充生產線以滿足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需求。忽略技術研發是眾多動力鋰離子電池公司普遍存在的問題,新能源汽車市場始終在不斷擴張,動力鋰離子電池行業無疑潛藏著巨大的前景與利益,作為公司的核心盈利上升點,各家公司應意識到技術研發有關公司生命的重要所在,一味擴充生產空間,必將被競爭激烈的市場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