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316次 | 2018年07月28日
“十三五”電動汽車有關介紹
外界對電動汽車的認同顯著提升,但產業內部重規模、輕技術、依賴補貼等問題突出。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表示,推動產業發展,需要以技術和創新為導向,深化“純電驅動”戰略,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培育世界領先品牌。
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17)即將召開之際,協會理事長陳清泰、執行副理事長歐陽明高向媒體表示,希望企業關注產能的同時,更要注重核心技術的突破,提升品牌競爭力。
電動汽車的社會認同感上升
“今年電動汽車,特別是純電動汽車在國際上獲得高度認同,這具有歷史性。”陳清泰透露。
據報道,挪威、荷蘭等國已宣布到2030年停止燃油車的銷售;德國議會也在討論電動汽車的相關問題;大眾宣布從2025年起,不再對燃油的技術做新的投入。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陳清泰表示,很多國家對電動汽車的發展趨勢高度認同,堅定了我們發展電動汽車的信心。
盡管是政策調整年,但大家對電動汽車的認同在上升。相關行業在大規模向電動汽車進軍,包括充電設施,零部件、金融投資等。互聯網行業進入的力度更大,互聯網造車讓很多企業激昂慷慨。
“今年國內企業將電動汽車作為發展戰略的思路和決心更明確。”陳清泰解釋指出,這表現為對電動汽車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包括人力、財力和戰略規劃。轉型速度加快,研發力量迅速成長,研發成果在市場上開始體現。
“純電驅動”的技術路線得以確立
“2016年是純電驅動技術轉型的標志年。”歐陽明高表示,“純電驅動”真正實現產業化是2014年,2015年實現爆發式增長,稍顯粗放,2016年的發展逐步趨于理性。
純電驅動的戰略目標是,通過純電動的率先產業化帶動各種類型電動汽車的全面發展。歐陽明高認為,對于混合動力來說,傳統的汽車強國比我們更具優勢。
我國率先發展純電驅動,帶動動力電池產業鏈尤其是電池材料,搶占國際市場。在此基礎上,以純電動力系統為平臺,再發展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就比較順利。
具體到國內產品,比亞迪秦、唐,上汽榮威550,廣汽G-MC串并聯的混合動力,無論是發動機方面,還是混合動力裝置上,都取得了實質性突破。燃料電池與動力電池深度混合的燃料電池汽車也取得了較好的進展,未來會出現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常規深度混合動力。
補貼導向讓位于技術和創新導向
據悉,今年百人會論壇的主題是“提升核心技術、創新引領發展”。在政策效應疊加的作用下,我國電動汽車產業呈爆發式增長,但在核心技術研發上還不具備很強的競爭力,部分車企存在重產能、輕研發的情形。
陳清泰表示,一旦跨國公司突然發力,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將異常殘酷。留給國內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時間并不多,未來五年是關鍵。車企要埋頭苦干,提高核心競爭力,通過高質量的產品樹立長期屹立的品牌。
“不應把競爭力的基礎放在政府補貼之上,而是要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才能與燃油車抗衡。核心技術固然重要,但品牌更加重要。”陳清泰認為,目前傳統汽車行業培育品牌很難,但在電動汽車行業,創造新品牌相對容易。
電動汽車和燃油車一樣,競爭力的核心是聚集優秀人才,擁有強大的研發能力,掌握關鍵技術和建立良好的品牌效應。對于汽車產業來說,生產能力的擴張是相對容易的,而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十分艱難。
陳清泰指出,應珍惜退坡周期,潛心打造核心競爭力,使電動汽車既可以與燃油車相比美,也可以與國際巨頭同臺競爭。
補貼政策的退坡,形成倒逼式的正能量。業內專家表示,補貼導向將讓位于市場導向,讓位于創新導向。優勝劣汰作用將被強化,大浪淘沙時,真正能站住腳的是具有創新能力和品牌效應、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
純電驅動的技術戰略向深處延展
歐陽明高介紹,“十三五”的技術戰略是深化純電驅動技術,提出要電動化、輕量化、智能化。長期來看,“三化”將發展成為“六化”,即電動化與能源低碳化結合、輕量化與制造業結合、智能化與網聯化結合。
他解釋指出,電動化如果不跟能源低碳化結合,電動汽車可能就無法做到很低碳。低碳的關鍵在于電的來源要朝可再生能源發展,現在有智能電網規劃、能源互聯網規劃和氫能發展規劃,所以電動化和能源結合很緊密,要跟能源縱向整合。
輕量化方面,不僅是把東西做輕,其注重的是電動汽車乃至整個汽車工業制造角度的大變革,和工信部推進的工業4.0、智能制造等專項緊密相關。
歐陽明高認為,目前智能化與網聯化結合仍不緊密,盡管已經有互聯網汽車問世,但很多互聯網汽車僅僅是將手機的部分功能轉移到汽車上,而通過互聯網對整車進行控制的功能開發并不多。
未來智能網聯技術的發展將有賴于網絡控制技術,并利用網上大數據進行整車決策的推理。目前GPS還沒有融入到汽車的整個控制里。未來汽車發展將實現自動控制和網絡緊密結合,即所謂的“智能網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