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176次 | 2021年04月08日
動力鋰電池的充電速度會受什么限制?鋰離子電池基本工作原理以及結構介紹
在討論動力鋰電池充電速度的時候,電池本身的承受能力絕對是最無法繞過的一個因素。無論外圍的充電設備有多牛、功率有多大、充電能力有多強,假如電池本身在能夠接受的充電能力方面有短板,那么充電速度肯定就快不起來。加上電池容量又比較大的話,自然充電時間就長了。
假如你高中學過電化學方面的知識的話,就會了解動力鋰電池充放電的過程,本質就是電池內部通過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來實現電子在正極和負極之間定向轉移。以當下主流的鋰離子電池為例,雖然種類五花八門,但是大體的構造無外乎包括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等,充電的過程,基本上就是鋰離子從負極脫出,穿過隔膜和電解質,擴散到達正極的過程擴散速度自然就成了充電速度的關鍵。
理論上,的確可以通過加大電流來提升充電速度。但是電流太大的話,電池內部鋰離子的擴散速度跟不上電子擴散速度,就會導致電子-離子運脫節,影響電池性能,能夠達到的充電容量也相應減少,電池的壽命就更是慘不忍睹了,甚至會有起火爆炸的危險。
所以一般來說,在不趕時間的情況下我們建議盡量用慢充,有利于延長電池的壽命。
而鋰離子的擴散速度,和溫度、正極材料和結構密切相關。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首先是溫度,一般來說溫度越高自然是擴散速度越快,但是溫度過高的話也會導致電池壽命降低、充電安全性下降等問題。溫度過低的話同樣不行,氣溫過低的情況下,電池中的金屬鋰會發生沉積,從而造成電池內部短路,尤其是磷酸鐵鋰離子電池。一般0℃時磷酸鐵鋰離子電池的容量大概只剩下60~70%左右,到了-20℃時就只剩下可憐的20~40%了。所以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冬季,電動汽車必須要有給電池模組加熱的功能,由此耗電自然也更快。
其次是材料,不同的材料擴散能力差距非常大,像鈷酸鋰、錳酸鋰、磷酸鐵鋰、NCM、NCA等都是性能很不錯的正極材料,而后兩者也是當下性能最好、應用普及度比較高的兩種材料了。這也是如今的鋰離子電池以正極材料命名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電池行業的領域,通常會用充放電倍率來描述充電速度和電流大小的關系,譬如1小時充滿電池時的速率稱為1C,只需30分鐘的速率則稱之為2C,如此類推,超過1C就可以稱為快充。如今鋰離子電池的充電速率普遍可以做到1C-3C,最高大概可以去到5C,但是相比起動輒10C的放電速率自然還是要差很遠。
除了最大充電速率有瓶頸之外,不同SOC(StateofCharge,即荷電狀態,也就是剩余電量)下電池能夠承受的充電速率也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說,電池在充電過程的特性大致和上面這張圖類似,充電的速率會遵循慢快慢這樣的節奏。一般當SOC達到90%以上的時候,電池的內阻就會明顯上升,使得充電速率放慢。假如你有留意當下在售的大部分電動汽車,都會發現它們會宣傳自己在特定的快充狀態下,能夠在一個相比較較短的時間例如1小時乃至30分鐘的時間里,充滿一個大比例的電量,一般在80%-90%左右,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假如你是一個電動汽車用戶,想要盡可能節約充電耗時的話,盡量不要動輒把電量用到10%以下,充電的時候也不一定非要充滿,達到90%以上,或者能夠滿足你下一次出行要的里程數就足夠了。
充電設備的充電速度受什么限制?
除了電池本身的瓶頸之外,外圍的充電設備也有自身的限制。簡單來講,充電樁輸出功率越大,充電時間越短。但是充電樁也不是可以無限提高充電功率的。先來說下電動汽車的充電大體是一個什么樣的過程。
一說到汽車充電,大家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充電樁。簡單來講,充電樁輸出功率越大、電池容量越小,充電時間自然越短。這就和要把一個水池放滿水,放水管越大、水池越小自然耗時越短是一個道理。不過作為電動汽車用戶,當然希望自己的電池容量也足夠大,所以提升充電樁功率自然是更應該做的。車用的充電樁一般分為交流充電樁、直流充電樁兩種。我們分開兩種情況來講。
先講普適性比較強的交流充電樁。它多采用和家用電壓大小相同的220V交流充電,一般電流只有16A或者32A,充電速度相比較較慢,在電池容量20kwh左右的情況下,要大概6-8個小時才能夠充滿電。
鋰離子電池基本工作原理和結構
電池的基本原理:正極發生還原反應,得電子;負極發生氧化反應,失電子。電子經過負載,由負極流向正極,形成方向從正極到負極的電流。
介紹鋰離子電池的工作原理時,以應用較為廣泛的18650鋰離子電芯為例,下面是發生的化學反應示意圖和公式:
先看放電過程中正極的反應(鈷酸根先拿掉)。
1個(+1)價鋰離子<------(1-x)個(+1/(1-x))價鋰離子+x個(+1)價鋰離子+x個電子
令x=0.5,得:
1個(+1)價鋰離子<------0.5個(+2)價鋰離子+0.5個(+1)價鋰離子+0.5個電子
兩邊乘以2,得:
2個(+1)價鋰離子<------1個(+2)價鋰離子+1個(+1)價鋰離子+1個電子
再簡化:
1個(+1)價鋰離子<------1個(+2)價鋰離子+1個電子
這個公式其實是描述整體反應,而不是描述單個個體反應的。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
正極的(+1/(1-x))價(其中,0
負極的鋰原子失去電子,被氧化為(+1)價鋰離子,電子從負極流入負載回路,鋰離子通過電解質流向正極;
又回到電池基本原理了吧。正極的核心是(+1/(1-x))價鋰離子,負極核心是鋰原子,兩者反應生成(+1)價鋰原子,氧化還原反應中的電子流動形成電流。
在現實中制作電池時,總要物質來承載正極的鋰離子和負極的鋰原子,就好像貨物總是要貨架的。那么鋰離子的貨架就是鈷酸根離子,與鋰離子共同構成正極;負極的鋰原子則由帶孔石墨等材料構成,不至于反應后,把負極反應沒了。正極和負極之間是電解質和隔膜,既用于鋰離子流動,也用于隔離正負極,防止內部短路。
為何要講鋰離子電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結構?后面談鋰離子電池充電、放電截至電壓和過充、過放的危害時會用到。
鋰離子電池特性
用戶最關心的鋰離子電池的特性是電容量,比如常說的2000mAh,指的是在鋰離子電池在正常工作情況下所能放出的電荷數。我們看一份鋰離子電池的規格說明書:
這塊電池比較重要的幾個參數:
容量:2500mAh
充電截止電壓:4.2V
放電截止電壓:2.5V
最大充電電流:4000mA
最大放電電流:20000mA
總之都是圍繞電池容量和充放電來考慮的。電池容量取決于負極能放出多少電子以及正極能吸收多少電子。
為何會有充電截止電壓呢,換句話來說,過壓充電后會有什么問題?在前面描述鋰離子電池結構時提到,負極是由石墨和鋰原子組成的,其實鋰并不是以原子形態存在的,而是以鋰離子形態和石墨共存的。過壓充電后,鋰離子會析出為晶體狀鋰,無法參與充放電,導致電池容量減少。
為何會有放電截至電壓呢,換句話說,放電過度后會有什么問題?過度放電后,負極中的鋰離子大量流向正極,導致石墨空虛,部分區域發生坍塌,無法再存放鋰離子,也會導致電池容量減少。
具體到一個鋰離子電池,它的容量在不同放電電流和溫度下也是不同的,且隨充放電周期數增多而減少。下面是某型號鋰離子電池溫度和電池容量的關系:
下面是某型號鋰離子電池放電電流和電池容量的關系:
鋰離子電池充電
鋰離子電池的充電管理,重要是保證充電電流不能過大,不能過充,溫度合適,還要盡可能地提高充電速度。下面是一份鋰離子電池充電過程中電壓、電流和容量的變化關系圖:
以0.7C電流恒流充電,至電壓升至充電截止電壓4.2V
以充電截止電壓4.2V恒壓充電,至電流降低到55mA
這里有幾個重要參數:
恒流充電電流
恒壓充電電壓
充電截止電流(充電完成的標志)
恒流充電電壓是固定的,絕對不可以隨便修改。恒流充電電流只要不超過最大充電電流即可,其大小會影響充電速度。充電截止電流可以自由調節,其大小會影響電池充入的電量和充電時間。
鋰離子電池放電
鋰離子電池放電時,重要是注意放電電流不要過大和不過度放電就行了。
鋰離子電池電量檢測
鋰離子電池電量檢測的核心問題是獲取剩余電量和總容量,以提示用戶剩余充電時間和剩余放電時間,為用戶合理安排時間供應依據。
現在大多數設備為了簡化設計,用電池電壓來判斷剩余電量,在要求不嚴格的場合可以接受,但是是一種不嚴謹的行為。電池在同一剩余電量狀態下,當處于不同溫度、不同放電電流時,電壓時不同的。較為嚴謹的做法是統計電量。
一塊新電池安裝在設備上后,必須經歷一次完整的放電或完整的充電。這樣做是考慮到了兩點:獲取電池總容量和獲取當前剩余電量。
從無電到充滿電,檢測充入電荷數,得到總容量
放電一段時間,當前電量=前電量-放電量
充電一段時間,當前電量=前電量+充電量
有了當前電量,再加上當前充電或放電電流,就可以預算剩余充電時間和放電時間;還可以結合總容量,供應電量百分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