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752次 | 2021年01月08日
城市群牽手布“鏈”,誰能抓住新風口?
十一月,國務院公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
紅星新聞注意到,2019年全國汽車累計銷量為2576.9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20.6萬輛,占比4.7%。此時,離目標仍有15.3%的距離,無疑是一片巨大市場。
同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制造”二字,意在政策支撐。
無論是協同能力最強的“長三角”,還是制造基底深厚的“大灣區”,以及勢頭正猛的“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等等,全國以“制造”聞名的城市群,誰能抓住新一輪機遇更上一層樓,引人期待。
▲四月十七日,全國首批新能源二手車通過成都鐵路口岸報關出口至哈薩克斯坦
01,城市群申報正火
今年九月,五部委下發《有關開展燃料動力鋰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的通知》,其中鼓勵城市燃料動力鋰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申報。
根據“氫云鏈”整理,截至十一月二十七日,已有16個城市群申報,其中山東、湖北、江蘇、內蒙古已在官方宣布,分別以濟南、武漢、蘇州、鄂爾多斯四市為牽頭城市,參與城市最多的為湖北省,共有襄陽、宜昌、十堰、黃岡、荊門、孝感、淄博、岳陽、濰坊、聊城10個城市加入。
在這份申報名單里,四川省、重慶市,以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均是共同形成城市群參與申報;上海、浙江、江蘇則各自分開,已申報的江蘇省,則與陜西和寧夏中產業基礎較好的城市共同組成。此外,內蒙古正式開啟聯合申報“國家燃料動力鋰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上海市嘉定區作為參與方加入。
這并不是新能源車第一次以城市群的方式進行發展。2013年,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四部委確認了28個新能源汽車推廣城市群名單。
當年公布的《有關繼續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也提出,要重點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節能減排任務較重的區域中選擇積極性高的特大城市或城市群執行。
為何?
有研究顯示,隨著科技進步和產業演進,區域勞動分工日益細化,特別是交通、通信技術的提升,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在產業分工聯系、交通通信組織方面具備了更好的基礎,城市自身發展擴張需求和區域生產力布局優化發展的需求更加強烈。
▲新能源汽車備受消費者青睞
02,產業鏈的差異
從公司分布來看,其實,“長三角”“大灣區”“京津冀”“成渝”等城市群在新能源車的生產制造上有所布局。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十二月二十五日,長三角城市群(上海、浙江、江蘇、安徽)共有超1萬家經營范圍含“新能源汽車”,同時包含“生產、制造”,且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新能源汽車中游相關公司。
廣東省和長江中游城市群(湖北、湖南、江西)相關公司均超4000家,成渝城市群(四川、重慶、西安)相關公司超3000家,京津冀城市群(北京、天津、河北)相關公司為1500余家。
但產業鏈不僅是整車制造,還包括鋰離子電池、電解液、正負電極等上游產業鏈。而天眼查專業版的數據則出現了較大差距——
截至十二月二十五日,廣東省共有超1萬家經營范圍含“鋰離子電池、電解液、正負電極”,且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新能源汽車上游相關公司。
包含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和安徽省四個省市在內的長三角城市群共有超6000家此類相關公司。
長江中游城市群(湖北、湖南、江西)共有超1000家新能源汽車上游相關公司。京津冀城市群(北京、天津、河北)和包括西安在內的成渝城市群均不足1000家。
一方面,以廣東為核心的粵港澳大灣區一直是全國重要汽車制造基地,轉型新能源汽車產業時間較早,分工較為明確。目前,廣州、深圳、佛山新能源汽車核心集聚區,而東莞、中山、惠州、肇慶等地區則重點發展關鍵零部件及新材料配套項目,實現了區域布局協調發展,提升產業規模和競爭力。
公開資料顯示,在電池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擁有一批動力鋰離子電池龍頭公司,包括比亞迪、億緯鋰能、比克電池等,產量位居全國前列。同時,通過主機廠配套資源,已經吸引寧德時代落戶廣州,并帶動了一批配套新材料公司的發展。在電控方面,早在2017年底,粵港澳大灣區內已經具備量產功率7.5—130千瓦永磁同步電機驅動系統能力。
而從幾大車企在長三角的布局中,大多都以上海為總部、在蘇浙皖形成制造基地。這是因為各省市不同的產業底色——
上海的創新能力和服務業發展水平優勢明顯,江蘇先進制造業密集,浙江民營經濟發達,安徽創新資源豐富,同時勞動力資源充沛。
▲圖據圖蟲創意
03,“產業互補”或是解法
但對更多城市群而言,新能源產業鏈機會仍在,但有很長的路要走。
前不久,在“第八屆開發區對話500強”上,中企會公司家俱樂部理事長、大唐集團原副總經理鄒嘉華曾表示,成都重慶兩地產業結構相似系數達到0.96,“要深度研究產業的分工協作方式,對內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區域內惡性競爭”。
事實上,在汽車產業的發展上,成渝兩地的產業集群優勢突出——重慶汽車產量長期位居全國第一,成都也是全國前十大汽車生產基地,成都市經信局汽車產業處處長文彬透露,今年疫情影響下,2020年全年實現整車產量仍將保持百萬量級。
關鍵是,如何分工?重慶市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張進提到了“產業互補”,在他看來,雙方正在加強合作,下一步還有提升的空間,“其實產業同質化并不一定是壞事,可以共同把產業做大,形成產業互補,雙方也在加強合作,下一步還有提升的空間”。
而在氫云鏈整理的燃料動力鋰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申報情況中,除了成渝兩地,阿壩州、資陽市、內江市、樂山市、攀枝花市、涼山市、雅安市、綿陽市、眉山市、自貢市、德陽市也均列入參與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下半場,除了車,充電樁也是一個巨大的風口。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十二月二十五日,長三角城市群(上海、浙江、江蘇、安徽)共有近2萬家經營范圍含“充電樁、新能源智能充電、電動汽車充電”,且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充電樁相關公司。
廣東省現有超16000家充電樁相關公司,長江中游城市群(湖北、湖南、江西)相關公司超12000家,成渝城市群(四川、重慶、西安)相關公司超8000家,京津冀城市群(北京、天津、河北)相關公司為5000余家。
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助理劉斌此前在“大灣區汽車產業創新發展主題”研討會也提到,智能化和新能源化的布局投入大,而且產出期非常長,汽車開發時間一般要4年左右。
“在風險如此大的情況下,合作是必然趨勢。”劉斌說,大家要拿出自己擅長的內容來進行合作,均攤開發成本并把產品做得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