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246次 | 2020年07月06日
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管理系統設計指南
混合動力汽車在結構上呈現的多樣性,造成了不同混動車型使用和性能的差異,這也困惑著很多的準車主們。本文也將進一步為大家講解混合動力汽車結構,讓大家在選購混合動力汽車時,能夠根據其結構特點,選擇性能更佳,使用更方便的車型。我們分別對汽車的總體分類,關鍵的組成零部件進行了詳細介紹,而有關新能源汽車要我們了解的知識還不止這些,尤其是混合動力汽車在結構上呈現的多樣性,造成了不同混動車型使用和性能的差異,這也困惑著很多的準車主們。本文也將進一步為大家講解混合動力汽車結構,讓大家在選購混合動力汽車時,能夠根據其結構特點,選擇性能更佳,使用更方便的車型。
三種結構任君選擇
我們把混合動力分為普通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合動力以及增程式混合動力三種。而混合動力汽車的結構形式也能分為三種,分別是串聯式、并聯式以及混聯式,其中增程式混合動力只能是串聯式結構,而并聯式和混聯式結構既可以應用于普通混合動力,也可以應用于插電式混合動力。(請各位網友知悉以下簡寫:串聯式結構=串聯、并聯式結構=并聯、混聯式結構=混聯、混合動力=混動)
1.串聯式結構
串聯式,顧名思義就是發動機和電動機串在一條動力傳輸路徑上,這個和我們第一篇文章《新能源時代(1)》說到的增程式混合動力汽車是相同的。而串聯最大的特點就是發動機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參與驅動汽車的工作,它只能通過帶動發電機為電動機供應電能。
2.并聯式結構
并聯,實際上就是在普通汽車的基礎上加裝一套電能驅動系統(即電動機和),發動機和電動機都能單獨驅動車輪,也可以同時工作,共同驅動汽車,當動力鋰電池電量不足時,發動機還能帶動電動機反轉為電池充電。
與串聯不同的是,并聯結構中發動機和電動機可以同時驅動汽車,其更加優越,比亞迪秦的1.5T發動機和電動機功率相加后足足300馬力有余,相當于奧迪A6的那臺3.0T發動機,但秦僅僅是一臺自主緊湊型車而已。其次,并聯車型的驅動模式較多,可以適應多種工況,發動機能夠在中高速運行時單獨驅動汽車,無需進行能源的二次轉換,因此其綜合油耗也會更低。
與此同時,并聯相關于串聯和普通汽車更復雜,制造成本相對會高一點;驅動模式多,含有純油模式、純電模式、混合模式等,不同廠家的命名標識都不盡相同,消費者容易混淆。
就譬如寶馬530Le的SaveBattery模式,靠著自己蹩腳的英語乍一看以為是充電模式,但是和奧迪A3Sportback上的HybridHold功能完全一致,僅僅是保持電量的模式而已。該模式不能為電池充滿電,只能保持電池的當前電量,消耗時發動機會給電池充回相應的電量罷了。因此,模式太多也造成了較高,一般人就很容易放棄使用這些模式,到頭來可能會形同虛設。
3.混聯式結構
在并聯的基礎上再加入一個發電機,就是混聯了,即普通汽車+電動機+發電機=混聯。但它不具備眼里的變速箱,通常是一種所謂ECVT的行星齒輪結構的耦合單元替代了變速箱,起到連接、切換兩種動力以及的用途。也有一些廠家在混聯結構中使用普通的變速箱,如雙離合變速器、(CVT)等,但是效果遠不及這種ECVT變速結構。
混聯的結構優點和使用優點更加接近于并聯結構的車型,但混聯的驅動模式更加豐富,在并聯的混合驅動模式基礎上,加入了充電功能,這意味著發動機和電動機全力驅動車輛時,你不用擔心電量消耗的問題。并且得益于ECVT的加入,使電動機和發動機的配合更加默契,能夠適應的工況更多,節油效果更優。
說完混合動力汽車的結構,我們趁熱打鐵再為大家腦補一下混合度的概念,也就是強混、中混、弱混這些東西,為防止日后部分老師彰顯逼格寫些誰都看不懂的辭藻,提前打好預防針。
相信已經有部分網友在一些論文,或者某些網絡文章上看到弱混、強混的字眼,而這種分類在學術和科研上的爭議也較多。不過,混合度還是可以根據發動機功率和電動機功率的比例進行劃分,目前國內普遍采用的混動系統按混合度分類標準為:
微混:電動機最大功率和發動機的最大功率比≤5%;
弱混:電動機最大功率和發動機的最大功率比為5%-15%;
中混:電動機最大功率和發動機的最大功率比為15%-40%;
強混:電動機最大功率和發動機的最大功率比為大于40%。
最后補一句,其實這種分法關于消費者來說是沒多大意義的,現在的文章都極少提到強混弱混的概念了,我們權當了解,了解有這么回事即可,劃界線搞科研的事還是丟給工程師們吧。
混動汽車在結構上能夠分為串聯、并聯、混聯幾大類,其中串聯是最少廠家采用的,混聯雖然是最好的,但是由于豐田的技術壟斷,其他廠家無法選擇,因此大部分廠家都選擇了并聯實現混動汽車的布局,這也是混動汽車中并聯車型占比最大的原因,但是隨著豐田專利的到期,相信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混聯車型推出。
至此,我們完成了新能源汽車重要的基礎知識普及,相信完整看完這些內容的網友都能夠分清楚不同類型的新能源車以及,但這僅是理論知識而已,不同廠家關于車輛的設計優化都有所差別,特別是續航里程這塊。未來,我們將為大家奉上更多新能源汽車的評測、技術解析、續航里程測試,或者其他貼近生活的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