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356次 | 2020年04月22日
復旦大學研發太陽能纖維電池 衣服變成個人光伏電站
最新一期的國際化學權威期刊《應用化學》刊發了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高分子科學系彭慧勝教授課題組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成功研制出一種新型能源器件取向碳納米管纖維。
基于這一技術制造的新型太陽能纖維電池,使人類隨時隨地、高效使用太陽能的夢想有望成為現實。未來人們穿在身上的衣服、戴在頭上的帽子、拎在手里的包都能自我發電,可給奄奄一息的手機充電。而目前占地面積龐大的發電站,未來也許將被一個桌子大小的機器所取代。
彭慧勝的團隊11日向記者展示了由這種新型電池。它像頭發絲一樣細,直徑只有60-100微米。彭慧勝介紹,它們可以像普通化學纖維一樣編織成衣服、褲子等紡織品,成為一整塊可穿在身上的大太陽能電池,并實現自身發電。
這種新型太陽能纖維電池,在將太陽光轉換成電能的同時,還能把這些能量儲存起來,而不需要外接其他蓄電池或儲能設備,即使在沒有日光、又對光電需求量更大的夜間,人們也可隨心所欲地使用太陽光能源。而現有的太陽能電池無法做到。
據悉,碳納米管纖維已在防彈衣、特種航天、醫療和體育器械等廣泛領域顯示出重要應用前景。質量輕、可編織,且價格極其低廉,100米的價格僅為幾元人民幣,這使其大規模運用成為可能。
該項目曾被《自然》雜志評為亞太地區十大研究亮點之一,《應用化學》將其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審稿專家一致認為,彭慧勝課題組用一個非常簡單和低成本的方法,在世界范圍內首次在一根纖維上同時實現光電轉換和儲能,這大大提高了太陽能的利用效率,對于全纖維狀能源系統邁出了關鍵一步。
彭慧勝還透露,將碳納米纖維制成太陽能電池的過程基本無污染,效率高,制作工藝相對來說也較簡單,具有大量穩定生產的可能性。目前國外已有不少公司瞄準了這塊潛在利潤巨大的新領域。但他表示,科學家還要解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就是在編織時如何安排好纖維的正負極。中新社上海12月11日電(記者鄒瑞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