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236次 | 2020年03月11日
氫能成新一輪能源技術變革方向,已有十多家央企入局
我國氫能產業方興未艾,吸引眾多央企紛紛布局。
“未來要構建以清潔能源為主的多元能源供給系統,氫能是重要載體。”在十一月二十六日舉辦的第五屆我國能源發展與創新論壇上,我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于士和指出,氫能的開發與利用技術已成為新一輪世界能源技術變革的重要方向。
2018年以來,國內氫能產業升溫,大量公司跨界進入,央企步伐尤為猛進。
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工業能源領域已有12家央企涉及氫能業務布局,包括中石化、中石油、中化集團、寶武集團、國家電網、國家能源集團、華能集團、國家電投集團、三峽集團、東方電氣集團、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等。
2017年五月,國家電投集團成立了氫能領域專業化的二級單位——國家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國家電投氫能公司),將氫能作為重要發展業務。
國家電投氫能公司董事長李連榮在會上表示,未來能源將形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電氫體系,其中,終端能源將以電能和氫能為主。
目前,國家電投氫能公司正開展氫能技術研發、制氫站與加氫站的建設以及構建產業生態系統三方面業務。
針對后續在氫能領域的研發工作與安排,李連榮稱,公司計劃2019年底完成100KW燃料鋰電池及系統實驗室測驗,具備上車條件;2020年底,完成上車測試,電池中試定型,進入批量生產階段。
他認為,我國氫能產業當前的任務是打造氫能技術研發體系,形成自己的氫能產業鏈,催生氫能經濟的規模發展。
中石化新興業務研究與規劃專家邢璐也持相似觀點。
他表示,氫能可以將過剩的可再生能源電力轉化為其它能量介質儲存,在長周期、大規模儲能方面獨具優勢,且使用廣泛靈活,既可以重新發電并入電網,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轉移到工業、交通、建筑等終端利用,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提高能源系統的彈性和安全性。
在邢璐看來,氫能產業是一個系統工程,能有效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并催生新產業鏈,對促進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未來能源技術變革和能源產業競爭的重要領域。
今年下半年以來,中石化在氫能領域已有多項動作。七月,中石化在佛山建成國內首座油氫合建站;十一月初,與法液空簽署合作備忘錄,宣布將成立氫能公司;十一月十八日,其位于上海的西上海油氫合建站和安智油氫合建站,實現竣工并試運行。
李連榮同時指出,因起步較晚,我國氫能產業發展仍面對較多問題。比如,國家層面缺乏頂層設計,關鍵技術積累較少,政策、法規、標準不完善,行業秩序未建立等。
為此,他建議,首先國家層面要加強頂層設計,其次要加大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與應用支持力度,還應完善政策、法規、標準,制定產業發展政策和指導意見,形成宏觀政策法規文件。
“將氫能管理逐漸從危化品中分離出來,納入到能源體系進行管理。明確加氫站的審批流程,形成覆蓋全產業鏈的標準體系。”他說。
中化石油勘探開發有限公司新能源事業部總經理肖芳鋒在會上表示,2019年是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的關鍵一年。
“目前燃料鋰電池汽車已進入市場化示范階段,預計2020年前后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肖芳鋒指出。
據我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今年1-七月,我國氫燃料鋰電池汽車產銷僅完成了1176輛和1106輛,但同比分別上升8.8倍和10.1倍。
受氫燃料鋰電池汽車成本偏高、加氫站等技術設施匱乏等因素影響,我國氫燃料鋰電池汽車仍集中在客車和專用車領域,乘用車領域暫時還未實現裝機量。
我國氫能聯盟公布的《我國氫能源及燃料鋰電池產業白皮書》顯示,到2050年,氫能在我國能源體系中的占比約為10%,我國加氫站將超過1萬座,年經濟產值超過10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