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184次 | 2020年03月02日
中科院正研發動力鋰離子電池 單次續航有望達500公里
六月十三日我國科學院召開新聞公布會,公布中科院變革性納米產業制造技術聚焦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下簡稱納米先導專項)取得的重大成果。
從2010年開始,我國納米領域的科技論文和納米技術專利數量已位居國際第一。2013年七月,中科院啟動納米先導專項,針對在新能源動力汽車、綠色印刷、能源、健康等領域的國家重大需求和行業迫切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通過一系列研究攻關,實現相應納米材料的規模化生產和應用,推動相關行業的發展。
經過5年協同努力攻關,我國科學院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物理所、化學所等十多家單位為主體的科研團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從基礎研究重大突破開始,加強原創性材料體系研發、關鍵技術攻關、工藝裝備和系統集成,最終實現規模化生產和產業應用,在動力鋰離子電池、綠色印刷、納米催化、健康診療及飲用水處理等產業領域形成了一系列納米核心技術創新。
長續航動力鋰離子電池單次續航有望達500公里
先導專項開發的多款動力鋰電池單體電芯能量密度達到300Wh/kg以上,意味著單次充電續航里程可達近500公里(測算方法參考北汽EV200車型),居世界先進水平,目前正在進行電池組集成優化,為裝車演示做準備。先導項目開發的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均已進入中試階段,已供貨三十多家電池與電動汽車等公司并形成合作關系。在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新一代正負極材料,固態電池,鋰硫電池,鈉離子電池,高水平動力鋰電池失效分析技術方面,取得了大量原創成果,形成了多家有實力的初創公司,并與國內多家領先的公司合作,牽頭構建了新型高能量密度電池產業鏈,為我國下一代動力鋰電池發展,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建成世界首條無電解氧化工藝納米綠色印刷線
納米綠色印刷制造技術面向國家和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圍繞印刷產業鏈的關鍵污染環節開展系統的創新研究,突出應用與市場導向,聚焦關鍵產業技術突破,引領印刷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研究人員突破國際上通行的感光制版技術思路,發展了納米綠色印刷制版技術;突破傳統版材電解氧化的工藝路線,建成世界上首條無電解氧化工藝的600萬m2納米綠色版基示范線;突破水性油墨難以用于塑料包裝印刷的國際難題,實現綠色水性塑料印刷油墨的關鍵技術突破;從源頭解決了制版工藝高危廢水排放、版基生產電解廢液/廢渣/VOC等排放的歷史性難題,形成了包括綠色版材、綠色制版、綠色油墨在內的完整的綠色印刷產業鏈技術,產品出口多個國家和地區,產生了廣泛的行業和國際影響。
納米催化破解甲烷定向轉化百年難題
甲烷無氧制烯烴和芳烴技術,成功構建了晶格限域的單鐵中心催化劑,使甲烷分子在催化劑表面可控解離,實現了甲烷直接活化和定向轉化,破解了甲烷選擇活化這個化學領域的百年難題,為碳基資源的高效、清潔利用開辟了新途徑,在國際學術界和產業界形成了重大影響。
主導制定8項國際標準和30余項國家標準
在現代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中,標準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標準是連接基礎研究與產業應用的橋梁,也是我國納米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圍繞納米制造產業化過程的關鍵標準和規范的制修訂,研究團隊主導制定8項ISO/IEC國際標準(2項已公布執行,6項在研)和30余項國家標準,涵蓋了納米儲能材料、生物富集用磁性納米材料、催化劑載體用氧化物納米材料等體系,涉及熱重、紅外、熒光光譜等多種方法,并制定系列納米技術健康環境安全標準,發揮了科研國家隊的科技供給作用,提升了我國納米產業標準化水平,增強了我國在納米技術國際標準領域的話語權,為我國納米領域市場健康發展和國際貿易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