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041次 | 2020年02月17日
新能源汽車如何應對國際化競爭?掌握科技才是關鍵
在我國,新能源的浪潮比國外來得更猛烈和徹底,而我國的汽車行業也乘此機會進入了電動化所帶來的快車道。股比限制即將開放,面對來勢洶洶的外國車企,自主品牌應如何提升競爭力?
對內:打鐵必須自身強
商業模式的變革很難帶動產業的變革,但新技術的變革卻可以。中國電動車得以強大的最核心要素就是掌握了科技!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趙長江不無自豪地表示,比亞迪不僅在十多年前就掌握了多項核心的動力技術,還打造了開放創新的移動智能平臺和體驗端的云服務,讓數字化的服務與體驗跟汽車進行了良好的連接。
積極布局產業的并不僅是比亞迪一家。據了解,目前一汽集團在新能源、智能網聯、移動出行和新經濟等領域均已形成了初步的布局與實踐,其發布的技術戰略R-Flag阩旗計劃中提及,希望通過技術品牌引領,來實現智能網聯技術、電動技術、共享出行技術、交互體驗技術等方面的快速突破。
雖然傳統整車及其核心業務仍是我們前進的基礎,但我們同樣在新能源、自動駕駛、車聯網、移動出行、新經濟等方面努力探索新業務模式并攻克、掌握新的核心技術。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戰略管理及商業規劃部部長胡詠表示。
對外:擴大朋友圈應對變革
雖說打鐵必須自身硬,但企業想要獲得更好的發展,拓寬朋友圈不失為一條良計。眾所周知,目前為發展新能源汽車而合作的車企并不在少數。比如,江淮與蔚來已是眾所周知的固定搭檔,奔馳和寶馬也開始共同攜手打造自動駕駛,更有圈外用戶華為科技有限公司跨界與上汽、比亞迪等眾多車企簽訂合作協議,進一步助力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車企們在面對新能源發展潮流時,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我認為在汽車‘新四化’的背景下,企業存在‘短板’已不需要補足,‘朋友圈’將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案,企業‘朋友圈’的建設會直接影響其未來前景的發展。長安汽車發展戰略高級總監謝光介紹,目前長安與一汽、東風共同成立了T3科技平臺公司,計劃就L4及以上級別的自動駕駛出行技術進行深度合作,以此適應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
此外,謝光還強調,在2022年開放汽車股比限制之后,我國車企將面臨著比技術升級更棘手的威脅,屆時中方躺賺的日子將到頭。解此困境的關鍵是眾車企凝聚合力,方可使我國的合資企業在股比開放的風雨中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