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046次 | 2019年12月31日
半導體廠商的技術挑戰:三大因素制約中國電動車市場
以電動/混合動力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給人的感覺始終是雷聲大,雨點小。電動車成功的關鍵是什么?投資者的耐心、研發的投入、消費者的信心能否堅持到產業成熟的轉折點?此間是否還會存在其它替代技術,以及經濟政策因素和偶然性事件出現?日前,相關企業就上述熱點問題接受了本刊的專訪。
ADI公司大中華區汽車電子商務經理李防震將目前的市場制約因素歸納為技術、標準以及相關政策法規的缺失。他分析說,從技術上來看,首先,國內企業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產品。但同時,國外汽車零部件公司卻在中國積極申請專利,大肆進行圈地運動,目的就是要控制中國汽車電子市場;其次,缺少滿足汽車行業質量控制體系的本土供應商,主要元器件,如電機和電池控制芯片仍然受制于國外企業;最后,新能源汽車中的電池問題,包括如何改善電池的充電時間、使用壽命、減輕電池的重量、增加電池的續航能力等,一直得不到明顯改善。這些都是新能源汽車行業迫切需要而且必需要解決的問題。
同時,在涉及充電接口、通信協議、充電站安全等一系列重要問題時,盡管政府部門已經在著手制定相關標準,但統一的行業和國家標準出臺仍需時日,導致目前幾乎每家車廠都處于各自為政的混亂狀態,從而限制了大規模生產,也給最終用戶帶來諸多不便。
此外,在政策上關于如何定義新能源和節能型汽車的范疇,也一直在討論中。李防震說,從目前的趨勢來看,最大的可能性是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會被列為新能源,享受政府比較大的補貼;其它普通混合動力車被列為節能型,這樣就只能享受政府很少的補助。所以,政府的政策將直接影響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同時,相關的配套設施如充電樁,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指望新能源汽車在短時間內迅速普及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NXP公司汽車電子事業部業務發展總監李曉鶴認為,這將是一個涉及從動力電池性能和壽命的提升,成本的下降和制造一致性的提高,到整車控制系統的改進和安全性的提升,一直延伸到基礎設施和智能電網的建設,商業模式探索,最終到消費者購買和駕駛行為習慣轉變的整個生態系統的巨大轉變。目前市場上還有許多技術的、或者被稱作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待解決。
但他仍然表達了對該市場的樂觀情緒。我們接觸到很多國內外整車廠、配件、動力電池和配套設施企業,以及大學、公共研究機構的同行,看到整個產業都在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研發核心技術。李曉鶴說,許多成果讓我們十分尊敬和驕傲。應該說技術的突破和市場的形成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