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893次 | 2019年12月06日
湖北武漢千億元級氫能產業版圖初現
近日,業內人士從武漢市經濟與信息化局獲悉,2019年武漢市將新增三座加氫站,并推進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與氫燃料電池乘用車研發工作,加速開拓氫能源客車市場。自2018年9月氫燃料電池動力公交車示范線路投運以來,武漢正加快向氫能全產業鏈穩步推進,千億元級氫能產業版圖日漸浮出水面。
產學研優勢明顯
據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汽車產業辦副主任李林清介紹,武漢較早進行了燃料電池技術研發,前期已經開發了一批燃料電池汽車、燃料電池無人機和燃料電池關鍵材料與零部件。“包括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揚子江汽車、武漢氫陽等一批重點企業和科研單位都在積極推進氫能利用,多項技術已獲得突破,并具備了產業化條件。”李林清說。
從應用方面來看,多年來,汽車產業是武漢市第一大支柱產業,神龍汽車、東風本田、東風雷諾、上海通用等車企均在武漢投資建廠,以商用車為主要應用對象的氫能燃料電池,在武漢規模化推廣看起來“順理成章”,這也成為武漢市各大科研院所研究成果轉化的關鍵一環。
據了解,2009年武漢理工大學與東風汽車公司聯合研制了“楚天2號”燃料電池輕型客車。隨著國家對氫能重視程度提高,2017年,武漢市政府成立了氫能產業領導小組并加快了氫能產業的規劃布局。去年9月28日,武漢首批氫燃料電池動力公交車在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359路公交線路試運行,而這條線路的所在地,正是武漢高校及創新企業云集的中國光谷。
李林清告訴記者,下一步武漢市將加快推進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在飛行器動力系統、大巴汽車動力系統、氫能發電領域的廣泛應用,并加大鼓勵東風、神龍等乘用車整車廠搶抓機遇、推出氫燃料電池乘用車,同時計劃開拓氫能源客車市場。
先進技術加速發展
2018年1月,武漢市提出建設“氫能汽車之都”的口號,但在燃料電池科研工作者眼里,武漢的氫能發展史卻能追溯到上個世紀。武漢理工大學教授、武漢理工新能源有限公司創始人潘牧告訴記者,早在上世紀70年代,武漢大學查全性院士帶領的團隊就開展了我國早期燃料電池研究。此后武漢理工大學、東風汽車公司等相繼開展燃料電池研究,湖北省燃料電池重點實驗室在武漢理工大學成立,為武漢市氫能供給側建設打下了基礎。
記者了解到,2004年科技部在“863”計劃內安排武漢理工大學開展催化劑涂層型膜電極(CCM)的研發,這一技術于2006年研發成功,并具有完全自主的獨立知識產權。CCM型膜電極具有低貴金屬用量、高電輸出性能的特點,已經成為當前燃料電池用標準膜電極。2007年,由潘牧帶領創業團隊投資建設了一條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膜電極生產線,并實現了批量出口。擁有膜電極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武漢理工氫電公司正計劃投資2億元,建成10萬平米/年的膜電極生產線。
同時,面對長距離儲運氫能這一科研難題,中國地質大學可持續能源實驗室教授程寒松帶領的科研團隊用近5年的時間,利用氫氣催化反應保證了氫在常溫常壓下安全、穩定、高密度地存儲。依托這一技術專利的氫陽公司與揚子江汽車、三環集團等單位合作,已研制開發了5臺基于常壓有機液體儲氫供氫系統的燃料電池汽車和卡車,其中三環新氫卡有望年內完成工信部公告對外量產銷售。
全產業鏈正待形成
截至目前,武漢市已在東湖開發區和經濟開發區建成兩座加氫站,分別于2018年9月28日和2019年1月14日投入使用。氫燃料電池動力公交車示范線路已安全運營近半年,首批20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將陸續上線試跑,同時也有少量燃料電池物流車開始正式運營。
據了解,今年武漢計劃投放第二批氫燃料電池動力公交車,共計10輛,并將在武漢經濟開發區、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和臨空港開發區新增三座加氫站。同時,記者了解到,為打通上下游產業鏈,湖北省宜都市也將建設年產100萬噸的有機液體儲氫載體和年產1萬噸的催化劑生產基地,湖北省枝江市計劃建設年產45萬噸氫油的工廠,建成后預計將產生數百億元的經濟效益。
“整體而言,當前我國在氫能供應環節相對成熟,在催化劑、炭紙等燃料電池的一些關鍵原材料上缺乏產業界的介入,而空壓機、氫氣循環泵等關鍵部件雖然已經有企業介入,但仍處于開發階段。”潘牧告訴記者,“當前我國在氫能部分環節上已經實現國產化,但是氫能全產業鏈發展還不成熟,產業投資機會很大。”
據李林清介紹,圍繞氫能產業的未來發展,武漢市已擬定了氫能產業項目庫,將重點引進具備先進制造能力與核心競爭力的制儲氫、燃料電池催化劑、質子交換膜、雙極板、儲氫瓶、空氣壓縮機、電控系統、氫能發電、儲能等核心零部件制造環節的優質企業,并將配套發展服務型產業,在氫能汽車核心零部件、系統集成及氫能整車等氫能產業鏈核心環節培養領先企業。
“氫能燃料電池是未來無碳能源框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氫能與可再生能源、動力供應與電力供應、分布式能源與能源互聯網等領域的緊密結合,將形成一個規模巨大的新興產業。”潘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