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945次 | 2019年11月17日
大眾董事會成員:車企與電池廠合資才能解決動力電池緊缺
7月9日消息,大眾汽車董事會成員斯蒂芬·索墨7月8日在德國萊比錫表示,大眾汽車將以建立合資企業的方式幫助促進動力電池產業發展,進而說服更多電池廠商加大對動力電池的投資。
大眾汽車表示,將購買價值500億歐元(448億英鎊)的電池,已經確定的戰略合作伙伴有瑞典的Northvolt(歐洲最大的鋰電池工廠)、韓國的SK(韓國三大企業集團之一)、LG化學(韓國三大企業集團之一LG的附屬企業)和三星SDI(三星電子領域附屬企業)及中國的CATL(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大眾將和供應商成立合資企業制造電池
大眾將和供應商成立合資企業共同承擔組建新工廠增加新產能所帶來的風險,供應商一方面不確定這個市場能否飛速發展,同時他們又覺得這是個機會,所以未來電池企業的趨勢將是合資經營,合資企業的優勢在于,隨著新工廠的建成,大眾能夠及早了解到制造的進展程度。
索墨表示,為了更好的建造新工廠,大眾會和供應商分享專業知識,如果初期存在問題,這一決策會給新工廠的建設帶來幫助。
索墨說:“我們沒有能力生產出我們想要的汽車的數量,同樣我們的供應商也無法提供我們需要的電池的數量。”
“如果大眾減少購買普通組件時,供應商有機會向其他汽車制造商銷售。但我們都知道,就電動汽車而言,如果它對大眾不起作用,那么它也不會對其他公司起作用。”索墨說到。
大眾汽車表示,到2025年,在歐洲和亞洲將分別需要150千兆瓦時的電池生產能力,等到了2030年,這個數據將會翻一倍。
大眾將要說服電池供應商投資汽車行業
由于電動汽車的行駛里程有限,且電池充電時間較長,客戶在猶豫能否大量使用電動汽車,而且由于充電樁的缺少,這也使得潛在的供應商不愿意建造新的工廠給電動汽車提供動力電池。
索墨說,這些生產商不確定電池的產量是否會增長,他們不確定是否應該建造動力電池的生產工廠。
“并不是所有的電池供應商都相信電動汽車將大規模出現,我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說服他們投資汽車產業。”索墨表示。
大眾汽車電動化的未來布局
大眾汽車正在重組16家工廠以生產電動汽車,計劃到2023年年中,開始生產斯柯達、奧迪、大眾和西亞特等幾個品牌的33種不同的電動汽車。
索墨表示,從2021年開始,大眾汽車將使用鎳、錳和鈷的比例為8:1:1的電池,其中一家供應商仍然在使用6:2:2的比例。對于中國市場,大眾有可能使用LFP(鋰鐵電池),雖然這些電池的能量密度比鎳錳鈷電池要低,但中國司機傾向于待在大城市,不開長途車,所以在中國長期運行的必要性不那么重要。
固態電池將取代鎳錳鈷電池,在2020年下半年實現批量生產。固態電池可以在現有的工廠里進行生產,同樣的生產商和同樣的電池工廠就可以生產,而且大約有60%的工具可以用于下一代電池的生產,索墨說。
大眾甚至會在中國建立自己的電池制造廠,但是目前正依賴于中國的合作伙伴一汽、上汽和江淮汽車來尋找合適的電池供應商。